(共29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17.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重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难点)
3.感悟作者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程导入
你能说出哪些描写“雨”的诗文?
古今中外,描写雨的诗文何其多!雨,承载了多少人的多少情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昆明的雨”,看看这位作者笔下的“雨”有怎样的特点,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愫。
1.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汪曾祺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了多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 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读准字音
八卦 乍 绿釉 密匝匝
辟邪 鲜腴 篱笆
(guà)
(zhà)
(yòu)
(zā)
(xié)
(yú)
(lí)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mēn( ) yūn( ) zhǎng( )
闷 晕 涨
mèn( ) yùn( ) zhàng( )
闷热
烦闷
晕倒
晕圈
涨潮
涨红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避邪: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词语解释
一、整体感知
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部分(第1至2段):引子,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3至5段):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至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第9至10段):写“我”在昆明雨季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第11段):自然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雨季有哪些景、事、物?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1)雨季很长。由第4段“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可知。
(2)时断时续,不让人厌烦。由第4段“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可知。
(3)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由第5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可知。
(4)雨季的菌子多。由第7段“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可知。
(5)雨季的火炭梅好吃。 由第8段“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可知。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你觉得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文满怀深情回忆了昆明的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热爱之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探究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2段写“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中的“想念”二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尾再次出现这句话,自然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昆明的雨。
暗线: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一)厘清写作思路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体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1.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
写了赠友人的画,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缅桂花,写了昆明的民俗风情(门头挂仙人掌),写了昆明雨季中人的活动(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若园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我”与同学在小酒店久坐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补充资料: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就本文而言,“形散”指的是文章中的选材似乎比较杂、多——从画画中的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到昆明雨季的特点,再写到菌子、杨梅、缅桂花,赏莲花、雨中喝茶等等,作者取材如此广泛,我们读来却并不觉得杂乱无章。为什么?因为这些材料都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怀念昆明的雨。这就叫做“形散神聚”。散文的主题是明确而集中的,主题就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选材多么自由,都要为表达主题服务。有了这一统摄全篇的主题,自然会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三、赏析表现手法
(1)男同学读第7段,要读出情感。
(2)女同学齐读第8、9段,要读得优美、温柔。
(3)听读的学生要圈点勾画、做批注。
(4)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如第7段详细描写各种菌子的特点。牛肝菌色入牛肝,滑,嫩,鲜,香;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颜色浅绿;菌中之王鸡枞名贵,价钱却并不惊人,味道鲜浓;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样子像牛粪,味道却好;鸡油菌圆圆的、浅黄色的,没啥味道。每种菌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熟悉它们,所以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2)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如第7段描写菌子,有的侧重味道,有的侧重颜色,有的侧重价钱,有的侧重外表,角度各不相同,令人感到色香味俱全,异彩纷呈。第8段侧重写卖杨梅的女孩子,从服饰到声音,都那么美。写杨梅,则突出它的大小、颜色和味道。第9段写缅桂花,重点写缅桂花名字的由来,突出其香气浓郁的特点;然后写缅桂树的繁茂、花的价值和带给人的软软的感受。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如对比,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第7段各种菌子之间的对比,第8段洞庭山、井冈山的杨梅与昆明的杨梅对比,第9段缅桂花与桂花、兰花的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又如白描的手法,在全文中也处处可见,往往几笔勾勒,画面鲜明。如第8段“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其特点呼之欲出。第10段“酒店里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副画面清晰可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四、赏析语言
读汪老先生的这篇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信手拈来。请你找出你最欣赏的文句加以赏析。先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分享你的个性赏析。
示例1: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通过这段细节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倒挂在昆明人家门头上的仙人掌,泛着绿意,在雨季里为它的主人祈福驱邪。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思念之情。
示例3: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4: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茂盛的情景。
示例5:最有古典气息的当属结尾的那首诗了,是作者怀念40年前雨中喝酒情景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得出。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四幅画面:雨中孤单的莲花池、野店翠绿的苔痕、与友人对酌、湿漉漉的木香花压满枝头,这四幅画面以潇潇暮雨为背景,渲染了忧伤、寂静的气氛,多了一层淡淡的乡愁和孤寂的味道。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6: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句话在第2段与结尾两次出现,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无限怀念之情。这句话出现在第2段,用“想念”二字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且使抒发的情感更加浓烈悠长,耐人寻味。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7: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其他地方的雨一般是阴沉沉的,清冷的,令人厌烦的。而昆明的雨则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润物细无声,万物在它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似乎这长长的雨季也变成了浓绿色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引用杜甫《春望》和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的诗句,是作者所描写的雨季也具有了诗情画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8: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这一语段描写的是又脏又丑的干巴菌。先写初见者看干巴菌的感受:“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一个反问句,句末用了问号和感叹号,表现出初见者极度的惊讶和怀疑态度,用语准确而有趣。然后描写干巴菌的外貌,从颜色到形状,无一点美感可言,更何况里面还藏着一些乱七八糟的脏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丑陋的干巴菌,经过一番功夫之后却能变成无比的美味,最后只能惊叹“这东西这么好吃?!”作者欲扬先抑,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结果则出人意料。一个小小的干巴菌,被作者写得波澜起伏,风趣诙谐,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示例9: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如话家常的口语却又何其准确,特别是“一球”这个词语,巧妙突出了杨梅之大之圆,用词之朴素轻巧,让人赞叹。
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文本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特点,选择日常小事物,挖掘出其中的美,呈现给读者。语言如话家常,质朴亲切,随意平和。他不事雕琢,没有辞藻的堆积和肤浅低俗的时髦。读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位长者茶余话旧,和风细雨,水波不兴,然而于平淡冲和之中蕴含真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艺术特色:
1.抓住昆明雨季的特点来写。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昆明的景、物的特征。
3.运用白描手法刻画景物,虽寥寥几笔,却极为传神。4.语言如话家常,质朴亲切,随意平和。
拓展延伸
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环境的人,也是一个对所生活的地方饱含深情的人,正因如此,在离开昆明多年以后,汪曾祺还能写下这样细腻优美、如诗如画的的文字。
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有没有我们印象深刻的景、物、事和人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发现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蕴含的浓浓情怀,也给我们生活的地方写一段文字?比如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秋,故乡的雪,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声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