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把握人民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难点)
3、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物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高高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它是那么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这座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一同去瞻仰、了解这座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走近作者
周定舫(1931—)新华社记者,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单独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知识链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
碑文的正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 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瞻仰 天堑 挑衅
橘黄 上溯 旌旗
慷慨激昂 永垂不朽
(zhān)
(qiàn)
(xìn)
(jú)
(sù)
(jīng)
(kǎi)
(xiǔ)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读准字音
瞻仰:怀着崇敬之心看。
矗立:高高地耸立。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天堑:天然的壕沟,比喻地形险要,多指长江。
慷慨激昂: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动。
上溯:从现在起往回推算(过去的年代)。
销毁:烧掉;毁掉。
旌旗:泛指各种旗帜。
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词语解释
(一)速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在文中勾画出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特点的词语。
2.学生谈论自己的读后感受。
提示: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主要介绍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还存在着哪些疑问等。
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是巍峨、雄伟、庄严。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作者是怀着崇敬之情参观的。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我又重新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绕着碑座走了几圈,细细地瞻仰着浮雕。”“离开纪念碑的时候,又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2.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总领全文,点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表达崇敬之情。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可见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安排材料。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划分层次,总结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10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
第一层(第2-3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第4-5段)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第6-10段)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第11段)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的开头。
行文思路:
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探究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请从第2至5段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作者采用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顺序说明的: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学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2.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主要是空间顺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文章第4、5两段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和“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这样写是否混乱?
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文章6-10段,详细介绍了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这一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
小结:全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阅读2-5节,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立在广场南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并继承革命先烈们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
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6-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8个历史事件?(绘制填写表格)
方位 浮雕内容 年代 革命时期
东
南
新民主主义
西
北 解放战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方位 浮雕内容 年代 革命时期
东
南
新民主主义
西
北 解放战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
胜利渡长江
1839
1851
1911
1919
1925
1927
1937
1949
旧民主主义
4.阅读6-10段,分析十幅浮雕。
(1)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分析第二幅浮雕。
示例: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余下几幅浮雕的分析。
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对武昌起义画面和五四爱国运动画面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都描写起义场景。
异:武昌起义先绘画面后写意义,五四运动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5.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11段)
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共有三句话。
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段,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6.领悟主题。
(1)勾画出纪念碑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①纪念碑:
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②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纹:
象征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③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大花圈:
象征品质高贵、纯洁,标志着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歌颂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我们应该学习先烈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先烈们的遗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榜样,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不朽。我们应踏着先烈们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拓展延伸
1.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重点突出空间顺序。
2.课下搜集革命事迹,做读书笔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