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2 13: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24.愚公移山
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
2、反复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领会本文的寓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愚公和智叟的语气。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课程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1.走近作者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高山流水、夸父逐日。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知识链接
万仞 出入之迂 穷匮
荷担者 孀妻 山北之塞
始龀 箕畚  
(rèn )
(yū)
(kuì)
(hè)
(Shuāng)
(sè)
(chèn)
(jī běn)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读准字音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2.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示例:(1)惩/ 山北之塞。 (2)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3)遂/ 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4)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5)命/ 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从课文中选一个(几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有感情地朗读他(她)的话语,在组内展示,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3.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复述故事情节。
小组内复述,然后每组推举一人发言。师生共同补充、纠正。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理清主要内容。(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年且九十——说明愚公已经年老,移山不易。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工程目标宏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其妻献疑——说明移山困难较多,很难克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4)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惩山北之塞 (苦于)
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 (谋划、商量)
毕力平险 (尽、全)
杂然相许 (赞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荷担者三夫 (肩负、扛)
寒暑易节 (更替)
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①且焉置土石(往哪里,在哪里) ②始一反焉(语气词,不译)
之 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词,他)
其 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 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②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但是)
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4.词类活用
帝感其诚 (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方七百里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今义:用语方形的东西。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
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5.古今异义
译文:(愚公)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6.翻译句子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单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朗读、诵读的习惯,读出节奏、重音,读出情感,进而在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
对文言词语,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和特殊句式要一一梳理和记忆。坚持下去,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课时
课程导入
合作演绎故事
1.提出以下要求:
(1)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都可。
(2)生动的语言表达,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
(3)尽量脱离书本。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一、内容探究
1.大家对待移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1)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妻子支持的态度,担心的情感。
智叟不支持的态度,嘲讽的情感。
着重分析愚公语言,以体会其态度坚决,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气势非凡。
(2)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探究人物观点。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人观点的分歧在于目光的长短。智叟所持的,是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坚持的,是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示例:我认为愚公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观点是可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事物也就拥有了动态。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愚公:诚实本分,坚持不懈,目光长远,志向远大,性格坚定,不怕被人嘲笑。
智叟:鼠目寸光,喜欢讽刺,冷嘲热讽,性格圆滑。
3.探究人物形象。文中的愚公与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有哪些对比,这样写好在哪里?
对比一——愚公与智叟对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作用:突出愚公信念的坚定。
对比二——愚公与孀妻弱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作用: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拥护和支持。
对比三——愚公妻与智叟对比:“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作用:突出愚公妻热心助移山、智叟冷嘲笑阻止。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答案:①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高尚。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额“智”。③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3.讨论:这个反映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讨论:本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点拨】像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形象是寓言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就要注意作者对人物进行的多侧面描写,在描写中发现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特征,确定人物形象的特点。
(1)动作描写。对于愚公,文中描写他的行为很多,“聚室而谋”“率(众)”“叩石垦壤”“运”“反”……这些动作描写,与其“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志向是一致的。表现愚公的志向坚定,不畏艰难。
(2)神态描写。智叟的“笑”,愚公的“长息”,妻的“献疑”,神态各异,感情也是不同的。智叟是嘲笑,是讥讽;愚公是惋惜,是遗憾;妻子是关心,是急切。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3)侧面描写。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对比,以侧面描写来烘托正面形象,山的高大,妻的疑问,智叟的嘲笑和制止,都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的形象,烘托了他年老志坚、志向远大的性格特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文中对人物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从描写中梳理能突出人物形象的元素,进行合理地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本文的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人物性格。
(2)运用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命名巧妙,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4)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移山成功靠的是愚公一家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齐心协力。没有山神相助,移山也会成功。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民。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今天,我们更需要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意志坚定地去实现理想,去实现中国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与大家共勉!
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我看愚公行为
愚公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精神。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结合合理的想象,说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示例: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愚公的精神,的确是苦干,当然还有主动,还有坚持。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道路就有多远。愚公的做法,的确看似愚昧,但他的做法中,也有巧的成分。比如说他选择用工具,他选择放置土石的地方,他要实施的工程计划,都是很有远见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奇迹不在心中,奇迹却在脚下!
所以,我觉得愚公一定会成功!相反,想象一下愚公和智叟,如果互换一下位置,智叟就一定不再移山,而是躺在山上睡大觉,坐在山下晒太阳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