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10:3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6.藤野先生
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重点)
2、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品味,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重点)
3.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解决生字词,回顾学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例事例,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这是一对师生。左边是学生,他是我们都熟悉的文学家鲁迅。右边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候的老师藤野先生。鲁迅曾评价老师:“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老师回忆鲁迅时,深情地说“周君(指鲁迅)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呀”。这份深厚的师生情令我们动容。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远赴日本求学的鲁迅得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关爱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篇回忆性散文中得到答案。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文,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学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读准字音
绯红 畸形 挟着 宛如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油光可鉴
(fēi)
(jī)
(xié)
(wǎn)
(cuò)
(wù)
(jiàn)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不逊 匿名 诘责 落第
凄然 教诲 杳无消息
(xùn)
(nì)
(jié)
(dì)
(qī)
(huì)
(yǎo)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词语解释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写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找借口。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标示段序
初步感知文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第一部分:在东京(1—2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第二部分:在仙台(3—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3—5段)仙台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2.(6—23段)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过程。
3.(24—31段)“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4.(32—35段)与藤野先生惜别。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之后(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从结构表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细读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探究
2.朗读11—23段,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思考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一个衣着简朴但教学认真严谨、具有求实精神、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关心学生的好老师。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研读37、38段)
37段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佩、感激之情。
38段叙述自己怀念恩师的具体行动:收藏老师的讲义;悬挂老师的照片;看到老师的照片,增加斗争的勇气。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选择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对恩师的深深怀念、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并赏析文中关系语句。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导入
1.本文的作者是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本名 。本文选自散文集 。
鲁迅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朝花夕拾》
2.本文主要选取了哪四件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1.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知道他是一位衣着简朴、教学认真严谨、具有求实精神、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关心学生的好老师。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位恩师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但描写相当传神: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边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这些语言不加渲染,不事铺垫,语言简洁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点和说话特点,让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又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这里的神态描写简洁明了,写出了先生欲言又止的样子:老师想挽留,最终什么也没有说——仿佛在说,周君,你心里想的我都懂。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一声叹息,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许多的遗憾、不舍、伤感,让人从中听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发自内心的关心。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作者用词特别有讲究。副词的运用就准确而有深意。
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一个“便”字,写出了藤野先生修改讲义的速度之快。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都……也都……”表明藤野修改非常仔细,不仅涉及到医学知识的修改,还涉及到日语语法错误的修改,实在令人动容。“一一、一直”,表明藤野先生的修改是细致入微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些词语的运用,不夸饰,不华丽,却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老师的严谨、细心、真诚。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精读1-5段,思考“我”的特点。
本文题目为《藤野先生》,始终在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佩之情,所以“我”的情感始终涌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的心路历程是本文不可或缺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先阅读文章,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围绕“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些事?
写了“我”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到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离开东京到仙台。
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见到藤野先生;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离开仙台并与藤野先生惜别;思念藤野先生等一系列事件。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那么,“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是一个到日本留学的人。
他为什么东渡日本留学?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有的寻找科学救国之路;有的寻找医学救国之路;有的寻找教育救国之路;有的寻找文艺救国之路。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走医学救国之路。
(2)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民族自尊心的人。
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一词,表明“我”很沮丧、很失望。为什么失望?因为东京被“清国留学生”弄得乌烟瘴气。作者对清朝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丑态,揭示他们不学无术、思想腐朽,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奇特怪诞的装扮与以丑为美的无为行为感到羞耻、愤恨的情绪,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追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文中提到“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
(4)他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的人。因为他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学跳舞、不学无术,就觉得非常失望,于是准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
(5)他是一个有爱国情结的人。因为他看到日本有个叫“日暮里”的驿站,就记住了这个驿站的名字,也许他想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名句。其次也只记得“水户”的地名了,因为那是明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6)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在日本受到部分友好人士的优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精读24—31段,理解“我”的爱国情感。
(1)请大家浏览课文,文章还有哪几件事,我们没有赏析到?
匿名信事件:“我”在解剖学考试中得了60分,收到一封讽刺“我”之所以考试及格是因为得到了藤野先生泄露的题目的匿名信,“我”非常气愤。
  看电影事件:我在做实验的空隙和日本同学一起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却是日本人杀死为俄国人做间谍的中国人,看杀头的看客也是一群中国人。日本同学欢呼“万岁”,作为观众的中国人“我”受到巨大污辱,受到强烈刺激。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这两件事情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因为在“匿名信”事件中,“我”受到了委屈,就把此事告诉了藤野先生,表明“我”非常信任藤野先生。
  “看电影事件”是“我”离开藤野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这件事也是“我”决定“我”的人生走向的关键事件之一。
补充资料:鲁迅之所以到日本学医,是因为他的父亲是被庸医治死的,他想做一个好医生,走医学救国之路。后来他在“看电影事件”中受到强烈刺激: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决定弃医学文。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走上了“文艺救国”的道路,用睿智而深刻的笔去唤醒麻木落后的国人,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除此之外,鲁迅写这两件事情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交流。
深层原因:
一是在这两件事当中的“我”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与“清国留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我”有极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极强的忧国忧民情怀。
另外,在这两件事中,作者还通过对比刻画了一群与“藤野先生”完全不一样的日本同学:他们对“我”充满了鄙夷和嘲讽,充满了恶意。当别人排挤我、嘲讽我的时候,同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却那么关心我、尊重我、平等待我……这份“别样”的关爱与帮助是“我”在日本感受到的唯一的温暖与光明,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作者用什么词语总体评价“藤野先生”?(伟大)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解。
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他关爱学生、治学严谨,有好品质、好学问、好态度上;更表现在他不歧视来自弱国的子民,不轻视来自于被凌辱的中国的鲁迅,毫无民族偏见,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格局。
本文的主题不仅仅是怀念、赞美藤野先生。本文在写老师,但绝不仅仅是在写一个普通的老师、表现一段普通的师生情缘;它表现的是一个老师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无私大爱,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弱国子民的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品味语言
4.本文语言或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明理由。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实在是标致极了。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黑瘦”在全文出现两次,突出人物外貌的特征。几句话,就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继续读下去,我们则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5)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不安”的是“讲义”(即课堂笔记)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的是先生对“我”如此热情关心。先有“不安”,后有“感激”,符合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连……都……”构成递进,从程度和范围上做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直接端出对方心里所想的话,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7)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8)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而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9)……便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作者想起恩师对自己的期望,于是增加了斗争的勇气,继续以笔作枪,与反动政客做斗争。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恩师的怀念。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本文以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贯串起丰富的材料,体现了回忆性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令读者真实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独特之处和伟大人格。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这种深沉的感情,令人动容。
拓展延伸
学会运用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
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用白描手法写人,可以不去过分渲染、铺张辞藻,它不但简练,而且传神。同时,白描手法往往能带来含蓄的效果,虽着墨不多,却能余味无穷。
鲁迅在描写人物时,总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拓展延伸
★用白描手法写景,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总之,白描中的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或事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形象的特征,而且寥寥数语,形神毕现。
拓展延伸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100字左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