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
理解性默写
《饮酒(其五)》一诗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是 : , 。
《春望》一诗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
, 。
《雁门太守行》中能让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易水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是: , 。
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诗句是:
, 。
《渔家傲》一词中,李清照向天帝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 , 。
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 。
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朱敦儒的《相见欢》一词中,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令作者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
《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是 时期伟大的 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人物)所编撰的,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全书共 书 表, 本纪, 世家, 列传共一百三十篇,鲁迅先生在《汉文学纲要》里称它是:
, 。
《饮酒》的作者是 ,又名 ,字 ,世称 自号 ,是 (朝代)著名诗人。
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自号 ,他被称作“ ”与 齐名,其诗被称作“ ”。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 2、往之汝家( )
曾益其所不能( ) 4、困于心,衡于虑(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6、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无垄断焉( ) 10、军士吏被甲( )
改容式车( ) 12、学诗谩有惊人句(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中“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形象写出我军严阵以待。
颔联中的“燕脂”和“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的战况激烈严峻的象征意义。
颈联里提到的“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萎靡不振。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诗中的“压”字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颈联“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池非不深也( ) (2)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多助之至(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不说( )
用“/”为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天时不如地利。
岁亦无恙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什么治国理念?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按要求作文
这一单元我们领略了古人的胸怀与傲骨,沉稳与自信。孟子提倡的“大丈夫”,立志移山的“愚公”,治军严明的周亚夫,爱喝酒会写诗的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杜工部,怀才不遇的李贺和杜牧,以及才华横溢的李清照。他们不怕困难,不畏强权,哪怕身处逆境,依然处变不惊。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怕历经千年,依然闪现着巨大的魅力。
对于这些人物,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有为”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文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答案
理解性默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文学常识填空
轲,战国时期,思想,儒。
《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八、十、十二、三十、七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陶渊明、陶潜、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
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圣、李白、诗史
三、1、“畔”通“叛”,背叛。2、“女”通“汝”,你。
“曾”通“增”,增加。4、“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6、“反”通“返”,往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8、“亡”通“无”,没有。
“陇”通“垄”,高地。10、“被”通“披”,穿着。
“式”通“轼”,扶轼。12、“谩”通“漫”,空、徒然。
四、
1、C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不能。颈联表现友军深夜驰援,驰援部队刚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号令,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感和画面感,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五、
1、(1)护城河 (2)丢下、舍弃 (3)使......定居
极点 (5)派遣 (6)“说”通“悦”,高兴。
2、(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邪?
3、(1)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2)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4、甲乙两文都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语言风格上,甲文运用大量的排比,语言气势磅礴;乙文运用大量的问句(反问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参考译文】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