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一万个不睡觉的理由
作业没写完,妈妈不让睡
越学越兴奋,压根睡不着
比起睡觉,我更愿意熬夜打游戏
昙花要开了,我想等花开
佛祖托梦给我,今日不宜入睡
台灯是夜猫子的阳光,熬夜是梦想着的倔强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第一章
关于作者
第二章
解读原文
第三章
训练拓展
目 录
壹
记承天寺夜游
壹
作者
猜猜他是谁?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壹
作者
文坛巨星:唐宋八大家
艺苑宗师:寒食帖
发明大家
思想大家
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古文运动领袖
三苏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壹
贰
叁
进京应试
二十一岁的苏轼凭借清新洒脱的文风,科考中阴差阳错获得第二名
用一生的颠沛流离,换中华的璀璨文明
自请出京
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自请出京
乌台诗案
《湖州谢表》被新党利用,贬至黄州
肆
流落惠州、儋州
政见不合,再度流放
苏轼一生回忆录
自提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壹
贰
叁
被贬黄州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被贬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肆
被贬儋州
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一生回忆录
名字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轼指车前的扶手。
壹
贰
叁
探究佛教
开始平和内心,并进行反省
开荒躬耕,发明菜肴
马梦得专门来黄州陪苏轼;与陈造秉烛谈论佛法。
肆
与友交往
晨起而作,日落而息在贫困的生活中过得生意盎然,内心宽容而温暖,达观精神
初来黄州
苏轼借住定慧院,惊魂未定,闭门不出,打击甚大。
被贬黄州
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随后,黄州五年间作品井喷似的出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临江仙》《寒食帖》等等
贰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贰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贰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夜
承天寺
苏轼、张怀民
月色入户
至承天寺寻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贰
写作背景
背景: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贰
解 衣欲睡 无与为 乐 者 交 横
遂 至 藻 荇 竹柏
jiě
lè
suì
zǎo
xìng
bǎi
héng
我会读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拟人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贰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2、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还记得我们学过诗歌意象中月的含义吗
贰
理解文意
论古人与月亮的不解之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月
李白的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现实寄托
人生知己
贰
理解文意
猜猜他会干嘛去?
理解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
于是
译文: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睡觉
共同,一同
贰
贰
理解文意
论古人与月亮的不解之缘
天上知己是月亮,人间知己是怀民。
贰
理解文意
两个大男生,晚上散步会看到什么呢?
月亮?
理解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
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交错纵横
语气词,原来是
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比喻
月色——积水空明——静谧
竹柏——藻荇交横——摇曳
理解文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语气词,罢了
贰
反问
贰
理解文意
苏轼自称“闲人”哪里看出他闲了?
贰
理解文意
苏轼自称“闲人”哪里看出他闲了?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闲
贰
他的“闲”只是“悠闲”吗?
①有闲情雅致
②有郁郁不得志后的无奈
③有被贬的悲凉
④有胸怀的旷达
理解文意
贰
思考讨论: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郁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贰
讨论
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经世致用的用世情怀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化,看取当下,随缘自适。
苏轼
贰
理解文意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语堂
贰
理解文意
苏轼精神的现实意义
1、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2、生活可以忙碌,但一定要有情趣。
叁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古今异义一
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古今异义二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古今异义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
的东西
古今异义四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古今异义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一词多义一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指欣赏
和
念无与为乐者
如吾两人者者
一词多义二
代词,……的人
助词,表示停顿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省略句
解衣欲睡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虎丘小记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完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
限时练习5min
壹
作者及背景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
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崇祯二年,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
。
壹
作者及背景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
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原文
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wù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jī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duó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译文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贰
指歌女奏乐唱歌。
厌恶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原文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贰
恰合心意。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原文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贰
位于虎丘山顶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悬于檐下的风铃
原文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
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贰
一起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一并而去,此指同在
一起
原文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贰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造访
次
有些事物要多看几遍,才能体会到它真实的一面
提问1
作者几次游虎丘,分别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叁
两次游虎丘。
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 、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
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两度夜游虎丘,见虎丘本色,归根到底是一个“静”字。唯静方能显示虎丘本色。
提问1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叁
D
提问1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叁
A
1、作介词。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
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由于或不译。
④君幸于赵王
表示被动。动词后,译为:被。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引进比较的对象,表比较。引进对象时译为:与、跟、同、和。表比较译为:比
关于虚词“于”
2、固定结构——于是
①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作连词放开头表承接或因果,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作介宾短语,放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翻译为:在这时、对此、因此、在这……
1、作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③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由于或不译。
④表示被动。动词后,译为:被。
⑤引进比较的对象,表比较。引进对象时译为:与、跟、同、和。表比较译为:比
2、固定结构——于是
①作连词放开头表承接或因果,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②作介宾短语,放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翻译为:在这时、对此、因此、在这……
提问1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叁
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提问1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叁
承天寺夜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虎丘夜色: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月色皎洁美好;
环境清幽 ;
请同学们写一段关于月色的描写,通过景物侧面表现情感,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100字)
后 会 有 期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