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1: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导航
……………..…
1
名著精练
……………..…
2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从1928年起,他先后担任欧美多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斯诺突破重重困难,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苏维埃地区的西方记者。抗战爆发后,斯诺又担任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斯诺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应邀三次来华访问。斯诺为人正直,热爱和平、正义,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十分关心中国命运,主要著作有《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等书。
阅读导航
【《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内容】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阅读导航
第五篇: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阅读导航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共产党 四、“针锋相对”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阅读导航
《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拾萃】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在英国问世,立即轰动世界,畅销海内外,并多次翻译再版。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从斯诺开始的。本书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对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历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作者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进行的艰苦卓越的革命历程,使世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革命:在这个古老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红色政党,它全心全意地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从一个弱小的党,最终发展成了中国的执政党。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
阅读导航
《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他达到了目的。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导航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纸的新闻记者,他已经预感到了,虽然他当时的报道,局限于中国的“西北角”——一片人口稀少的荒凉的被国民党强大部队重重围困的红军根据地。
阅读导航
《红星照耀中国》
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感情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人,革命的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了真挚的热烈的感情,从而对于在革命与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久就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全面抗日战争所证实了。
【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史料准确、观点客观、用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使人在轻松的感觉中重温这段厚重的历史。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叙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小专题反映大党史,是一部很好的党史教材。
阅读导航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一)
材料1:《红星照耀中国》(右图)是美国著
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2: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名著精练】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德加·斯诺访问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那一年,“红星”是如何“照耀中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红星照耀中国》
2.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为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名著精练】
3.如何理解材料3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封锁及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二)彭德怀印象
不久之后,蒋介石就职开始对赤匪进行第一次“大围剿”。这些围剿经过,前文已有概述。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1.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2. 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红军在“第一次围剿”开始时创造了哪些条件才得到这次胜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军团和三军团在集中的指挥下统一起来了。清算了李立三路线。党战胜了红军内和苏区内的AB团(刘铁超)及其他现行反革命分子。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名著精练】《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昆虫记》

第五单元
作者简介
……………..…
名著精练
……………..…
1
艺术特点
……………..…
2
3
名著导读《昆虫记》
作者简介
《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科学家、科普作家。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实地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真实地刻录下各种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等桂冠。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等。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主要内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主要内容】
《昆虫记》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书里所描写的小虫子,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一般人讨厌的食粪虫都让人看了觉得妙趣横生。《昆虫记》是用散文的形式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回忆录,真实地记录着法布尔毕生研究昆虫的成果。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艺术特色
(一)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
名著精练
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盗,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名著精练
名著精练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法国的__________(人名)被誉为“__________”。
(1)如“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可以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
《昆虫记》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2)如“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的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2.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精练
3.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而将蝉比作歌唱家,“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将蝉的安逸舒适也描写得淋漓尽致。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勤劳的生产者等。
4.本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
名著精练
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
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名著精练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名著精练
名著精练
1.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名著精练
这本书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石蚕仿佛化身为一位优秀的潜水艇艇长,“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将石蚕的生理习性描写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形活现的石蚕。所以说这本书被鲁迅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2.结合选段,说说为什么鲁迅将这本书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精练
4.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探讨问题的过程反映了作者什么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善于发现,拥有会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一个懂得思考的心灵。
蝉在底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3.请列举出《昆虫记》中其他两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②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
名著精练
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③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④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名著精练
名著精练
3. 结合选文,说说狼蛛“就像狼一样”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请写出第②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第②段:打比方。把狼蛛比喻成人,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第③段: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2.第④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四)蟋蟀出世记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名著精练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zhōng)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名著精练
④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名著精练
名著精练
⑤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fū)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⑥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⑦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名著精练
名著精练
1.细读文章第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母蟋蟀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一对视觉器官的大圆点
→(       )
→(       )
→(        )
→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
圆柱体顶端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
半透明的卵壳内出现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
 微型垫圈变成强度甚低的条纹
名著精练
2.文章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监视”而不用“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监视”是严密注视蟋蟀产卵的全过程,而“察看”是细看,可以是偶尔的、短时间的。“监视”比“察看”能更好地突出科学观察需要耐心、细致、高度警觉,所以用“监视”更为准确。
名著精练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破卵而出时的可爱情状,表达了作者看到蟋蟀出世的欣喜之情。
名著精练
4.结合文章,并根据你对法布尔《昆虫记》的了解,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法布尔是一位“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鲜活的生命。他笔下的昆虫是那么生动、美丽、聪明、勇敢,让我们感悟到一位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学家;他在郊外的“荒石园”里,用简陋的设备观察昆虫真实的生活,并记录了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工作者的可贵品质。
对生命(昆虫、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严谨
细致
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