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第二课时:使用显微镜
课标与教材:
课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活动建议:“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生物。”
教材分析: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学生刚开始有浓厚的兴趣,但使用方法繁杂,学生因记忆不牢固而在今后使用时不按一定的程序使用,无法观察到物像,从而失去兴趣。教学中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情分析: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初次进实验室,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尤其对显微镜及镜下的事物充满好奇,这就为本节课奠定了最好的基础。但是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限,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非常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并且养成爱护显微镜的良好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创新支点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媒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述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自主学习等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显微镜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1)起支持作用的是: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和镜筒。
(2)遮光器的作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3)具有放大物像功能的结构是:物镜和目镜
(4)将低倍物镜换至高倍镜时应转动:转换器
(5)可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6)粗调焦螺旋:大幅度调节镜筒的升降
(7)细调焦螺旋:极小的范围内升降镜筒
(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9)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 (两人一组,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教师巡视)
1、取镜、安放
(1) 手握住镜臂, 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处,略偏左,安装好 和 。
2、对光
(1)转动 ,使低倍镜对准 。
(注意: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 cm的距离以免损坏镜头。)
(2)使用较大的光圈时,转动 ,使光线通过反光镜反射到镜筒内,可看到 视野。(注意:一只眼注视目镜内时,另一只眼必须睁开。)
3、观察
(1)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_____________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 (以免 压坏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3)一只眼注视 内,同时逆时针转动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 ,使物像更加清晰。
学习活动二: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指出操作不当的地方
三、回顾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说出使用显微镜有哪些注意事项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达标:
1、下列哪组镜头下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A.物镜10×,目镜5× B.物镜40×,目镜10×
C.物镜10×,目镜16× D.物镜40×,目镜16×
2、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字样,如要将物像放大到100倍,所选物镜应为( )
A.4× B.10× C.50× D.40×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 )
A.粗准焦螺旋 B.压片夹 C.反光镜 D.细准焦螺旋
4、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需要从侧面看着物镜并旋转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目的是(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5、如果光线较弱,应选择显微镜的( )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平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6、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移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污点从视野中移走,那么污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玻片上 D.反光镜上
7、某同学使用的显微镜低倍物镜为10倍,高倍物镜为40倍。他在低倍镜下看到视野中有8个排成一排的细胞,换用高倍镜时可以观察到( )
A.2个 B.8个 C.16个 D.32个
六、课后达标:
学习与检测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