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12-06 08: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组实验:观察鲫鱼
【课标与教材】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能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鱼类”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活动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本章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内容共同为学习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它们终生生活在水中,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殖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所以,掌握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等特点,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形态等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学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架”奠定了基础。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已经知道是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用鳃呼吸;并不知道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一些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和触摸,可以进一步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也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能都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讨论、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具有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鲫鱼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以及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创新支点】通过分组实验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协作能力。观察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把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方法与媒体】学案、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学习目标:
概述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观察鲫鱼,小组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1、鲫鱼的身体呈 形,能减少鱼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
2、鲫鱼的背面和腹面各是什么颜色的,对其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3、触摸鱼的体表,感觉有 ,可以减少水与体表的摩擦力。
4、鲫鱼一共有几个鳍?其中偶鳍有几个?
5、你能尝试着描述一下鱼鳍的作用吗?
6、鲫鱼用什么呼吸?
7、鲫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分界线是什么?
8、鱼类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 ,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二)观察鱼的骨骼标本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功能是什么?
二、质疑问难: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整体建构:总结一下鱼类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通过整体建构,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将知识内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