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真菌
课标与教材:课标要求能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1、 真菌的主要特征
2、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
学情分析:真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学生有较多 的了解,并较喜欢,这将有利于掌握真菌的基础知识。(红字部分教师备课要写出来)
学习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能知别日常生活中的真菌,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方法与媒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学案(学具:报纸)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细菌个体微小,基本形态有___状、___状、___状等。
2、细菌属于___个体。细胞中都有___、___、___等结构,没有成形的___。有些细菌有___、___等特殊结构。
3、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主要分为___、___两种情况。营腐生生活的如___,营寄生生活的如___。
4、细菌___繁殖。分裂时,首先进行___的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___,形成___子细胞。当环境不利时,细菌还能形成___,它是一个椭圆形的___,非生殖结构,对___、___、___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环境___时,能萌发出新个体。
5、细菌对人类有益方面:大多数细菌是有___(填“益”或“害”)的,如放线菌能产生___,利用这个特点,医学上将其制成抗生素药品,如___、___等,用于消炎灭菌。有害方面:痢疾杆菌使人患___,肺炎双球菌使人患___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合作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有效利用学生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通过图片或日常生活中见闻谈真菌个体)
单细胞的有:
多细胞的有:
真菌的细胞基本结构:
a、 b、 c、 d、 e、 。
4、蘑菇的组成:
a、菌盖、b、 、 c、 三部分统称 、它们是由 构成。
d、地下部分叫 。
4、靑霉菌和曲霉菌组成:
a、共同点:都有细胞核、菌丝(菌丝分为 、 )、孢子。
b、不同点:曲霉菌孢子群呈 状,
清明节孢子群呈 状。
二、真菌的生活:
1、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2、繁殖方式:a、孢子繁殖 b、出芽繁殖
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方面:
2、有利方面:
三、质疑问难:
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四、整体建构:通过整体建构,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将知识内化、提升。
五、当堂测试:
A、真菌的形态结构
1.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___、___、___和___。
2.酵母菌等少数真菌属于___细胞生物。
3.蘑菇、霉菌(通常分为___菌和___菌)等大多数真菌是___细胞的___体。
B、真菌的生活
1.营养方式:___。
2.繁殖方式:主要进行___繁殖。
六、课后达标题:
A组:
1.真菌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2.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产生孢子繁殖新个体 B.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
C.能够用来酿酒和生产面包 D. 是无色、卵形的单细胞个体
3.酵母菌与细菌相同之处是都有( )。
A.单细胞 B.细胞核 C.液泡 D.生殖方式
4.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
A.潮湿的沙土地 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 D.煮沸的牛肉汁
B组:
5.下列四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的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6.与发面有关的一组微生物是( )。
A.青霉和曲霉 B.乳酸菌和酵母菌
C.醋酸杆菌和乳酸菌 D.螺旋菌和醋酸杆菌
7、下列关于真菌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有菌丝 B.细胞内不含有叶绿素
C.都是多细胞的 D.都是腐生生活
8、蘑菇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
A. 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菌丝繁殖
C组:
9.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相同点是( )。
A.单细胞 B.由菌丝构成
C.有真正的细胞核 D.用孢子繁殖后代
10.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共同点是( )。
A.没有细胞结构 B.无成形的细胞核
C.生活方式一般为异养 D.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10.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是___,2是___,3是___。
(2)蘑菇的地下部分4是___,它的作用是______。所以蘑菇的生活方式是___。
(3)图中5是从蘑菇的菌褶里散放出来的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1、下图是酵母菌的结构图,酵母菌可以进行___生殖。酵母菌是___细胞个体,细胞内不含___,进行___生活。请写出图中标号的名称:[1]___,[2]___,[3]___,[4]___,[5]___。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