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单元测试(B卷 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单元测试(B卷 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4:54: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六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1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畎亩(quǎn)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fú)
B.拂乱(b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C.域民(yù)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D.傅说(shuō) 衡于虑(lǜ) 空乏其身(f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拂士(fú)——bì;B.拂乱(bì)——fú;D.傅说(shuō)——yuè。故选C。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档电视节目,内容惟妙惟肖,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的淋漓尽致。
C.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家长无动于衷,这是很不应该的。
D.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电视节目内容”,使用不正确。
B.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使用正确。
C. 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使用正确。
D. 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妥善措施。使用正确。
故选A。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A.有误。《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故选A。
4.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斗转星移,岁次戌狗,不觉人间又是狗年。狗,在十二生肖中排行十一。从远古渔猎开始的时代,狗就作为人类的好帮手而存在,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捕捉猎物,看守家园,守护农田,放牧巡山。狗融进人们的生活中,也化入了诗人、词人的笔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晋代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猎犬是何等威风赫赫。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诗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将田园生活活画了出来,化静为动。
B.“斗转星移”“放牧巡山”都是并列短语,“捕捉猎物”“看守家园”“守护农田”都是动宾短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采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语言朴实浅显。
D.“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几句词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词人威武豪迈的气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了解每个选项的考点,再逐一分析正误,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这是对诗句修辞手法的考查。仔细阅读并理解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可以知道,并没有使用“对偶、夸张”修辞,而是采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故选C。
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A.有误。正确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选A。
6.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曾益其所不能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的用法。“通假”,是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A.“曾”,同“增”,意思是“增加”。
B.“女”,同“汝”,意思是“你”。
C.“拂”,通“弼”,意思是“辅佐,辅弼”。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7. 从题材上看,下列诗歌与下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孟浩然《过故人庄》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陶渊明《饮酒(其五)》
D.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D
【解析】图中古诗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题材为边塞诗。
A.孟浩然《过故人庄》题材为山水田园诗;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题材为怀古伤今类;
C.陶渊明《饮酒(其五)》题材为山水田园诗;
D.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题材为边塞诗;
故选D。
二、默写(7分)
8. 根据提示填空。(7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5)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 。
【答案】
(1)此中有真意
(2)九万里风鹏正举
(3)似曾相识燕归来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5)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鹏、燕、摧、鳞、郎、锁、乔。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9. 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4分)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①[A]句有语序颠倒的毛病,应将“ ”和“ 调换位置。(2分)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2分)
【答案】①.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②. 猛烈→强烈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语病的修改能力。
[A]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分句间的语序颠倒。结合下句“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可知,应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调换位置;
[B]句“猛烈”不能修饰“震撼”,用词不当,修饰“震撼”应用“强烈”。
(2)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3分)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答: 。
【答案】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劝说词。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了解古建筑对学习有益”这一劝说主题。组织语言时要用上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几个字。
示例:阿姨,您好,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拓展她的知识,增长她的见识,何况“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也不着急在这么一会儿,只要时间把握得当,参加活动对学习有益有害,阿姨您说对吗?
(3)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3分)
答: 。
【答案】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
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左转调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走就能到王岭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仔细观察示意图,看准示意图上的内容特别是王岭村属于什么方位,还要注意示意图中的左上角表示方向的文字和图示内容。最后确定去王岭村的路线,并用说明性的文字描述出来。
示例: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十里铺;然后左转,往东北方向到染坊村;最后往正北方向走,就能到达王岭村。
四、阅读与鉴赏(39分)
(一)(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9分)
文化遗产
材料一: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材料二:
材料三: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馆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记录电影《天工苏作》从众多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材料四: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尽管如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互联网)
10.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要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等关系。
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C.我们能够在非遗纪录片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表述错误。从材料三“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知,提供丰富素材的是“非遗”。故选B。
11. 分析材料二,写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4分)
答: 。
【答案】
图一:①超过一半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最感兴趣)②少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感兴趣(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最不感兴趣)③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大大超过其他形式;④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超过陈列展览和口头相传群众占比之和;
图二:①“18岁以下”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大;②“50岁以上”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小;③“18岁以下”和“30-50岁”年龄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都超过一半。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需要分析概括提炼。
图一:
从图一统计图可知,群众对舞台表演有57%感兴趣,于是可提炼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最感兴趣,超过一半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
从统计图可知,群众对口头相传的非遗文化只有9%感兴趣,于是可提炼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最不感兴趣,只有少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感兴趣;
另外,对三种形式的统计中,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为57%,而其他两种“口头相传”与“陈列展览”相加才41%,于是可提炼出: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大大超过其他形式。或,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超过陈列展览和口头相传群众占比之和。
图二:
图二是喜爱舞台表演的群众各年龄段占比统计图。
从统计图可知,18岁以下的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人,占比为60%。故可得:“18岁以下”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大,为60%;
从统计图可知,18—3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49%,30—5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54%,5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42%,故可得:“50岁以上”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小;或是“18岁以下”和“30-50岁”年龄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分别是60%和54%,都超过一半。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3分)
答: 。
【答案】①提供政策支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②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表现形式,又要创新表现形式;③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④学校要积极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⑤广大青少年要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非遗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一“《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可提炼出:要提供政策支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
从材料一“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可提炼出: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表现形式,又要创新表现形式;
从材料四“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可知,要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材料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可提炼出:学校要积极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
从材料四“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可提炼出:广大青少年要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非遗文化。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3分)
阿仓的风骨
王慧敏
人生,遇到困厄怎么办?我总想起中学时的同桌阿仓。
阿仓是高一转学到我们班的。他父亲原是省秦剧团的台柱子,“文革”期间被“发配”回原籍改造,当时才刚刚平反返城。
阿仓个子全班最高,人缘也好,功课却差得出奇,每次考试都全班垫底。他告诉我,在农村上的是“复合班”,底子没打好。而他父亲对阿仓的成绩看得很重,考不好,回去就是一顿暴揍。为使他免受皮肉之苦,每次考试,我都把考卷往他那边挪挪。可他,压根儿不瞧。我劝他先应付过去再说。他始终不为所动。
大学没有考上,阿仓顶父亲的班进了秦剧团。后来秦剧团不景气,他被“分流”下岗了。此后,他蹬过三轮车,摆过地摊,在建筑工地砌过墙……一直没有一个正经营生,全班同学中属他日子过得最孽障。可每次同学聚会,问起近况,他总是憨憨一笑:“好着哩!好着哩!”
后来,他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女儿颖颖患先天性耳聋。小家伙长得可爱极了,也很懂事,见了客人,总礼貌地冲你甜甜地笑。为了治好孩子的病,阿仓两口子天南地北地求医问药,不但把父亲留下的房子卖了,还欠下一屁股债。同学们想变着法儿帮阿仓一下,都被谢绝了。譬如,每年在春节或“六一”,你找个借口给他寄点钱,他又变换个花样寄回来,数额比你的还大。
一次,我在黄河“小浪底枢纽”采访,闲暇看了工地业余剧团的演出。听着稀稀落落的掌声,工程队的领导有些不好意思,说:“招不到像样的演员……你走南闯北的,有合适的帮着推荐一下。”
我便想到了阿仓。一推荐,人家很高兴,邀请阿仓来试试。一曲《斩单童》,剧团领导脸上乐开了花。可是不久,我听说阿仓死活不干了。打电话问他,他说,剧团还有一个唱秦腔的,他一来,人家就得下岗。“怎么着也不能呛人家的行。”阿仓的语气很坚定。
日子过得飞快,颖颖不觉已长成了大姑娘,在聋哑学校念书。有一次,阿仓在电话里告诉我:“闺女一直念叨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假期咱去杭州看看王叔叔吧。”
我便一次次发出邀请。
去年冬天的一天,单位的门卫告诉我:一大早,来了三个外地人。让把一个纸箱子转给我。并再三嘱咐,一定要等到晚上再告诉。
打开箱子一看,是一瓶瓶我爱吃的油泼辣子——不用说,是阿仓一家了。我赶紧拨通了阿仓的手机。电话那头阿仓很兴奋:“快到家了。你侄女看到西湖了,高兴着呢!”
我责怪他为什么来也不打个招呼!他说:“不能给你添麻烦。我们就住在离你单位不远。你单位对面有一座桥。这几天,一到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就坐在桥上边看风景边看你的办公楼。四楼有个窗口一直亮着灯。闺女说,说不定是王叔叔在写作呢……”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告诉颖颖,亮着灯的那个房间,确实是王叔叔的。我还想告诉颖颖,她的父亲阿仓,像一把标尺刻在所有人的面前!
“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其实阿仓一直在践行。人生路上,尽管困厄频频,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活出了骨气,活出了大气!我不断提醒自己:无论碰到怎样的人生境况,都要像阿仓那样奋力挺直腰杆!
13. 文章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
【答案】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阿仓故事的叙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内容上来看,文章开头运用设问句,能够引起读者注意,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从结构上来看,“我总想起中学时的同桌阿仓”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4. 请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为使他免受皮肉之苦,每次考试,我都把考卷往他那边挪挪。可他,压根儿不瞧。
答: 。
【答案】“挪挪”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为了阿仓能考个好成绩,免受父亲的皮肉之苦,主动帮助他的情景,表现了“我”对阿仓的“关心”。“不瞧”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阿仓不愿意接受“我”的“帮助”,表现了阿仓的诚实和有骨气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挪挪”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说明“我”故意让阿仓看试卷,以免他因为考不好而受罚。“不瞧”是对阿仓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的正直。
15. 文中的阿仓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
【答案】善良、诚实、为他人着想;吃苦耐劳、坚强,不屈服于命运、有骨气;爱自己的孩子;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每次考试,我都把考卷往他那边挪挪。可他,压根儿不瞧”可以看出阿仓的诚实;从“蹬过三轮车,摆过地摊,在建筑工地砌过墙”可以看出他的吃苦耐劳;从“为了治好孩子的病,阿仓两口子天南地北地求医问药,不但把父亲留下的房子卖了,还欠下一屁股债”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爱;从“你找个借口给他寄点钱,他又变换个花样寄回来,数额比你的还大”可以看出他的朴实;从“怎么着也不能呛人家的行”“不能给你添麻烦”可知他能够为他人着想。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6. 文章结尾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有何作用?(3分)
答: 。
【答案】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肯定了阿仓的这种面对困难不屈服、活出骨气、活出大气的精神,表达了对阿仓的赞美之情。同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立意更加突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是对阿仓为人处世方式和精神品质的高度肯定,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时,这句话用在文章的末段,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2022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12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B.拿着/被选拔、任用/全/列举;C.少/少/老而无夫/少;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故选B。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
【答案】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作(奋起)、征(征验)、喻(了解,明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9.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的观点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不是“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故选C。
20. 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4分)
答: 。
【答案】示例: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性试题,从题目所说的“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和“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两种观点来看,都不是很严密。“艰苦的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使人前进受阻,让人忧愁焦虑,但也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同样,“优越的环境”能让人更加舒心自信,但有时也会让人安逸享乐,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本题作答,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艰苦的环境”和“优越的环境”,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做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表达清楚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干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三)(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1.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故选A。
22. 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3分)
答: 。
【答案】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五、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至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文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点亮心灵的灯”。审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谁来点亮?可以是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二是“心灵被点亮了”,它不同于外界的灯,这显然是一种比喻说法,“点亮心灵的灯”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诚信、宽容、善良、坚强等。三是以什么方式点亮?这是展现学生才思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点亮心灵的灯”意味着可以驱赶黑暗,照亮前行的路。那么,这里的“灯”,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的人或物。可以是父母及老师的鼓励,自然之物给你的感悟,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关爱、追求、希望、自信、淡泊名利、爱国……都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文题适合各类体裁的写作,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点睛】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答案】【例文】
点亮心灵的灯
在这繁花似锦的青春中,我相信每个人都绝望过,都放弃过吧。但又是什么是你站起来了呢?我想是人生的一个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亲密朋友的安慰,也可以是一句名言,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雨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口等着父亲的归来。直到夜深了,巷子里静得可以听见那密密的雨在空中划过的声音。
突然在深巷的尽头有一个身影朝这里奔跑,她把所有的希望都负之那个身影。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是她家邻居老李。他不知怎么了心怦怦直跳!果不其然,老李一边跑一边喊:“不好了,丫头,你爸在回家的路上让车撞了。”
天哪!他几乎晕倒了,他自幼丧母,从小便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次,父亲出了车祸,犹如天塌下来般。从此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从小品学兼优的她,一落千丈,犹如丧家之犬般。整天精神恍惚,不务正业。以前在老师眼里犹如神童般,可现在,是一个人人避之的坏学生。
那天清晨,她像往常一样,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来到学校。可不同的是,学校喇叭里响起了一阵歌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她的心顿了一下,那首歌钻进她的耳朵,透过她的脑袋,穿过她的心,在她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上课,他仍没有听课,但她在抚摸那道疤痕,悄悄地,她哭了,他将从前所有错误决定随泪水带走。
从此,她的脸上又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你是否也像她一样,虽然经历不同,但你也像她一样坚强地走了出来,焕发出自信的光芒。
而你这个点亮心灵之灯的介质又是什么?
点亮心灵的灯
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人的心灵就像波浪,起起伏伏。在我高兴时,有父母朋友分享喜悦;在我悲伤时,有小熊陪我发泄……而在我焦急、寒冷、失落时,曾有个人温暖了我的心灵。
那是个星期六,天空下着倾盆大雨。我穿着雨衣在18路站台等车上学。寒冷的风伴随着滂沱大雨袭来,冻得我瑟瑟发抖。可这18路车左等右等就是见不到车影,这可把我急坏了。路边的树苗被寒风和大雨打得东倒西歪,也许此时只有它理解我的心情。就在我急得直跺脚的时候,18路车终于慢悠悠的开过来了。远远地,就看见车上人山人海。这让我本来焦急、寒冷的心灵更加雪上加霜。
我抱着湿淋淋的雨衣,被人们挤在角落口,失落极了。想哭但哭不出来,想发泄但不好发泄。车子缓缓地驶着,阵阵风吹过我淋湿的身体,好冷啊!我的手冻得通红,就在我焦急、失落、寒冷时,耳边突然响起:“小妹妹,来,过来。”好亲切的声音啊!是谁?我环顾四周,看见旁边一个姐姐正朝我招手。这个姐姐让我过去干什么呢?我慢吞吞的走过去,那姐姐不管我身上湿漉漉的,就把我抱在她腿上,还将我的雨衣和她的放在一起。我受宠若惊,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我的心灵受到不小的波动,这位姐姐与我素不相识,可她却像一个母亲关爱着我。见我小,又没位置,就把我抱在她腿上。我感动极了,刚才寒冷、失落的心灵一下子亮了起来,温暖起来。
我尽力减轻重量,不让姐姐太过负担。可那位姐姐把我抱得更紧了。我动弹不得,只好这样了。到站了,我赶紧站起来,抱起雨衣。这时姐姐又关心的说:“妹妹,慢点。”我的心灵再一次震撼了。下了车,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寒冷、焦急、失落时,有位姐姐温暖了我的心灵!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小作者叙述了自己等18路车时发生的故事,让人读后也会感动。主题突出,语言幽默,结构完整,结尾“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寒冷焦急、失落时,有位姐姐温暖了我的心灵”感情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六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1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畎亩(quǎn)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fú)
B.拂乱(b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C.域民(yù)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D.傅说(shuō) 衡于虑(lǜ) 空乏其身(fá)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档电视节目,内容惟妙惟肖,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的淋漓尽致。
C.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家长无动于衷,这是很不应该的。
D.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4.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斗转星移,岁次戌狗,不觉人间又是狗年。狗,在十二生肖中排行十一。从远古渔猎开始的时代,狗就作为人类的好帮手而存在,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捕捉猎物,看守家园,守护农田,放牧巡山。狗融进人们的生活中,也化入了诗人、词人的笔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晋代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猎犬是何等威风赫赫。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诗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将田园生活活画了出来,化静为动。
B.“斗转星移”“放牧巡山”都是并列短语,“捕捉猎物”“看守家园”“守护农田”都是动宾短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采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语言朴实浅显。
D.“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几句词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词人威武豪迈的气概。
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曾益其所不能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 从题材上看,下列诗歌与下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孟浩然《过故人庄》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陶渊明《饮酒(其五)》
D.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默写(7分)
8. 根据提示填空。(7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5)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 。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9. 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4分)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①[A]句有语序颠倒的毛病,应将“ ”和“ 调换位置。(2分)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2分)
(2)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3分)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答: 。
(3)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3分)
答: 。
四、阅读与鉴赏(39分)
(一)(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9分)
文化遗产
材料一: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材料二:
材料三: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馆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记录电影《天工苏作》从众多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材料四: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尽管如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互联网)
10.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要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等关系。
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C.我们能够在非遗纪录片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
11. 分析材料二,写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4分)
答: 。
12.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3分)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3分)
阿仓的风骨
王慧敏
人生,遇到困厄怎么办?我总想起中学时的同桌阿仓。
阿仓是高一转学到我们班的。他父亲原是省秦剧团的台柱子,“文革”期间被“发配”回原籍改造,当时才刚刚平反返城。
阿仓个子全班最高,人缘也好,功课却差得出奇,每次考试都全班垫底。他告诉我,在农村上的是“复合班”,底子没打好。而他父亲对阿仓的成绩看得很重,考不好,回去就是一顿暴揍。为使他免受皮肉之苦,每次考试,我都把考卷往他那边挪挪。可他,压根儿不瞧。我劝他先应付过去再说。他始终不为所动。
大学没有考上,阿仓顶父亲的班进了秦剧团。后来秦剧团不景气,他被“分流”下岗了。此后,他蹬过三轮车,摆过地摊,在建筑工地砌过墙……一直没有一个正经营生,全班同学中属他日子过得最孽障。可每次同学聚会,问起近况,他总是憨憨一笑:“好着哩!好着哩!”
后来,他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女儿颖颖患先天性耳聋。小家伙长得可爱极了,也很懂事,见了客人,总礼貌地冲你甜甜地笑。为了治好孩子的病,阿仓两口子天南地北地求医问药,不但把父亲留下的房子卖了,还欠下一屁股债。同学们想变着法儿帮阿仓一下,都被谢绝了。譬如,每年在春节或“六一”,你找个借口给他寄点钱,他又变换个花样寄回来,数额比你的还大。
一次,我在黄河“小浪底枢纽”采访,闲暇看了工地业余剧团的演出。听着稀稀落落的掌声,工程队的领导有些不好意思,说:“招不到像样的演员……你走南闯北的,有合适的帮着推荐一下。”
我便想到了阿仓。一推荐,人家很高兴,邀请阿仓来试试。一曲《斩单童》,剧团领导脸上乐开了花。可是不久,我听说阿仓死活不干了。打电话问他,他说,剧团还有一个唱秦腔的,他一来,人家就得下岗。“怎么着也不能呛人家的行。”阿仓的语气很坚定。
日子过得飞快,颖颖不觉已长成了大姑娘,在聋哑学校念书。有一次,阿仓在电话里告诉我:“闺女一直念叨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假期咱去杭州看看王叔叔吧。”
我便一次次发出邀请。
去年冬天的一天,单位的门卫告诉我:一大早,来了三个外地人。让把一个纸箱子转给我。并再三嘱咐,一定要等到晚上再告诉。
打开箱子一看,是一瓶瓶我爱吃的油泼辣子——不用说,是阿仓一家了。我赶紧拨通了阿仓的手机。电话那头阿仓很兴奋:“快到家了。你侄女看到西湖了,高兴着呢!”
我责怪他为什么来也不打个招呼!他说:“不能给你添麻烦。我们就住在离你单位不远。你单位对面有一座桥。这几天,一到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就坐在桥上边看风景边看你的办公楼。四楼有个窗口一直亮着灯。闺女说,说不定是王叔叔在写作呢……”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告诉颖颖,亮着灯的那个房间,确实是王叔叔的。我还想告诉颖颖,她的父亲阿仓,像一把标尺刻在所有人的面前!
“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其实阿仓一直在践行。人生路上,尽管困厄频频,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活出了骨气,活出了大气!我不断提醒自己:无论碰到怎样的人生境况,都要像阿仓那样奋力挺直腰杆!
13. 文章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
14. 请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为使他免受皮肉之苦,每次考试,我都把考卷往他那边挪挪。可他,压根儿不瞧。
答: 。
15. 文中的阿仓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
16. 文章结尾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有何作用?(3分)
答: 。
(三)(2022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12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
19.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20. 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4分)
答: 。
(三)(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题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1.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22. 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3分)
答: 。
五、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至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文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