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避邪(xié) 鲜腴(yú) 旺盛(shèng) 篱笆(lí)
B.泥泞(nìng) 倒坍(tān) 世袭(xí) 饥蝗(huáng)
C.幽美(yōu) 遵循(xún) 违背(wéi) 凋谢(diāo)
D.屹立(yì) 佝偻(gōu) 荫庇(yìn) 嚼碎(jué)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默契 屹立 紊乱 嘲讽
B.深渊 俯瞰 频临 肆意
C.飓风 遏制 松懈 绿釉
D.德熙 缅甸 炽红 吆唤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跑鞋来说,舒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跑鞋制造商也是绞尽脑汁,重点考虑消费者双脚的感受。
B.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C.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意,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D.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销量逐年上涨,普及程度让平板电脑自惭形秽。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思念。
B.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有《受戒》《大浓纪事》等。
C.《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D.罗素,20世纪法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6.“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以“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5分)
(1)班级举行了以“大众旅游”为主题的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2分)
材料一
2000-2015年我国国内游人数变化情况
材料二
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
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开展以“学生旅游利弊谈”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0字左右)(3分)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题目。(13分)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7.在文段“( )”处填上准确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是什么。(3分)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9.选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0.选文中的“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写在下面。(2分)
11.在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的句子,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4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回答问题。(12分)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2.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指什么?(4分)
13.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4分)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14.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4分)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父亲的“城池”
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①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②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③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抽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④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⑤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②。
⑥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⑦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注】①濉(Suī)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②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15.分析文中父母的心理。(4分)
(1)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2分)
(2)从第②段画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2分)
16.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3分)
17.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我”当时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8.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3分)
19.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四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D项“嚼”读jiáo。
2.【答案】B
【解析】B项“频临”应为“濒临”。
3.【答案】D
【解析】D项“自惭形秽”表示自愧不如别人的意思,不合语境。
4.【答案】C
【解析】A项“近”与“左右”语意矛盾;B项“防止”与“不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语意不符;D项“发扬……产业”搭配不当。
5.【答案】D
【解析】D项罗素应为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
6.【答案】(1)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或:近年来国内游人数增长迅速,新兴旅游方式不断涌现,但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2)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7.【答案】穿 攀 缩 倾 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无比关爱,体现了父子深情。
二、
8.【答案】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9.【答案】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中生活艰难、惨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皮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10.【答案】因为惜别。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满珊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真华而灼热的感情十分感人。
11.【答案】示例:一阵清风 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12.【答案】云霄: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作者理想中的世界。
13.【答案】(1)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2)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14.【答案】示例:本文的译文更好。因为它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15.【答案】(1)母亲认为,子女条件都很好,又有孝心,而自己劳碌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接受子女的赡养,合情合理。
(2)父亲想要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家人。
16.【答案】父亲和大哥有一样的想法,父亲和大哥有共同话题(或:父亲和大哥互相理解,更亲近)。
17.【答案】示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的强烈不满,意识到父亲和“我们”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与孤寂,意识到“我们”以前对父亲的关注、关心不够;“我”意识到了“我们”从未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解父亲的内心需求,给予父亲精神上的关怀;“我”终于明白,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18.【答案】“我们”希望父亲打开(拆掉或开放)他的“城池”希望他允许“我们”接近,接受“我们”
19.【答案】父亲用卵石圈起的河滩地父亲固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三、
20.【写作提示】“感悟自然”这个话题是相当宽泛的。面对无根的大千世界、万千气象,不能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写作时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感悟自然”的文眼是“感悟”,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如果只是写出自然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主观体验及心灵思索联系起来,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严格说来就脱离了文题的要求。要想在作文中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就要善于体验自身经历,将心中的感动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这样做,才能将“感悟自然”之情具体化、形象化。
这个话题写成借物抒情的记叙文最容易,写作时,首先,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并且在自然万物中加入你的情感体验,例如,登上高山绝顶,感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襟怀;面对茫茫大海,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望星空,感悟宇宙广阔深邃;听虫鸣,感悟生命之多彩。其次,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感悟一段道理,对本题特别适合。对于初中生来说,用一个曲折的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一段感情,是很容易做到的。最后,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关于“感悟”的内容,可以于篇末点题,也可散见于篇中。切忌写成纯粹的议论文,那样是不易把握的,因为全篇议论反而令人厌烦。
总之,我们“感怕自然”,一定要突出一个“悟”字,借助具体的物象,抒发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