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学习重点
1.对比手法
2.比喻手法
3.夸张手法
4.了解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传记:《三位大师》(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传记
亦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基本种类:
一、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
二、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三、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
……
1:须发的特点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
5:外貌令人失望
6:目光犀利
7:蕴含丰富
8:眼睛具有威力
9: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
外貌特征
眼光犀利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学会批注:
批注: 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
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
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
笔墨追录,三言两语。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
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
评语。
用批注的方法学习:
要求: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的效果
比喻效果:
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夸张效果: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学习任务二
4. (1) ①[示例]鬈发—泡沫
额头—木柴
皮肤—村舍外墙
②[示例]目光—手术刀、X射线
目光—闪光的珠宝
目光—匕首
③[示例]形成强烈的对比,真实细致地刻画了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平庸,而在这普通的外表下,他的眼睛有磁性、有魔力,洞察世事,突出他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大 。
学习任务二
(2)[示例一]①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列夫·托尔斯泰虽身为伯爵却与马车夫难以区别,突出了他长相普通、平庸的特点。
[示例二]摘录: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赏析: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夸张地表现了他目光的犀利,能穿透人的灵魂,与其外表的平庸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1.示例: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批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脸膛”比成了“树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脸膛的粗糙,突出了脸部的特点。
2.示例: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批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鼻子的特点,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平庸丑陋
大众化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
说明
总印象
眼睛
扬
抑
6. (1)[示例一]① 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示例二]摘录: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品析: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冷酷而锐利的审视,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2)[示例]A、C、D
课文和材料分别说到他“目光犀利”“不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洞察一切”等,说明他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会看到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但他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他看不惯的一切,这必然会带来痛苦。
材料中说“托尔斯泰对自己灵魂的观察与审判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敏锐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也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他“没有一天不在用道德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有许多对自己的过激指责与失之公允的评判,说明他对自己过于苛求,因对自己感到不满而痛苦。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外貌特征
(平庸甚至丑陋)
多毛、须发浓密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
非同寻常的眼睛
(敏察、深刻)
犀利的目光
蕴藏丰富的感情
欲扬先抑
崇敬赞美(思想精神)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我的收获
肖像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形、神兼备。
如何进行肖像描写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1828年9月---1910年11月)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青年时代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4 月底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落后的清晰认识。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两人的教育、观念、文化水平差距甚大。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晚年时代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
托尔斯泰晚年激进的思想也让夫妻产生很大隔阂,甚至准备放弃财产,过简朴生活,而与妻子发生龃龉。他的妻子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幸福”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运作和知识财富。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