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预习展示
根据你的课外预习 ,说说你了解的消息 的有关常识:
1.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消息的有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
传播性 真实性 时效性
2、消息的记叙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消息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三)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消息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四、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消息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消息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五、合作探究
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留给别组或老师。
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精讲点拨
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消息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1、分析消息的结构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消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消息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学后怎么办?
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
(向南)
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写敌方的有:
“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8、字斟句酌
3)、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试分析下列红色词语的作用: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6)、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消息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
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篡改同学志愿考生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批捕
2016年8月12日,胶州市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郭某某以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近日,备受关注的山东青岛胶州高三毕业生常升高考志愿被同学郭某某篡改一事有最新进展!2016年8月12日,胶州市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郭某某以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什么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刑法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拓展:读消息,分析消息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当时战争场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毛泽东
(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朗诵这则消息
思 考 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消息的内容。
读消息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消息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知课文,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画渡江示意图:
你能根据消息的主体 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看图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总领了下文。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分析: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时间上: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并列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消息的中心吗?
这篇消息,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课文结构
标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略)
(详)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1、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消息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作用: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质疑析疑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面”。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的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消息
六要素:
结构(五部分):
特 点: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简明性)
联合国报告称中国因吸烟年损失3500亿 建议全国禁烟
【环球时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4日发表报告《中国无法支付的账单》。报告指出,烟草消费在中国不仅造成大量人口过早死亡,从长远看,将造成无法承受的经济代价。该报告建议中国提高烟草税,及实行全国禁烟令。
报告显示,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本世纪内在中国将一共造成2亿人死亡,并导致数千万人陷入贫困。据估计,在中国28%的成年人、50%的男性都是经常抽烟的“烟民”。
报道称,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和生产国,烟草业给政府提供了巨额税收。2015年,中国烟草业上报的利润总额为1.1万亿元人民币。据估计,2014年,中国烟草消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500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十倍。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导语:
主体:
作业:写一则消息
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
!
!
!
!
!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