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孟子〉三章》富贵不难淫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孟子〉三章》富贵不难淫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0: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新课导入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已,
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鲁迅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
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
是中国的脊梁。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写出论证思路。
体会孟子思想及社会意义。
自主学习


富贵不能淫
惑乱,迷惑
疏通文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真正,确实

停息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成年男子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助词,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告诫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去、到
同“汝”,你
谨慎
丈夫
顺从
准则,标准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
住宅
居住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大道——义.
疏通文义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话的含义。
 孟子曰:“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
住宅
居住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房子‘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
遵循
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使...迷惑(惑乱)

使...屈服
使...改变(动摇)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女”同“汝”,你
通假字
丈夫之冠也
( )
父命之( )
与民由之( )
古义: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生命
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
古今异义
妾妇之道也( )
不得志,独行其道( )
法则,规律
道路
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词语活用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本文内容是一场______与______(辩论人)关于_______(辩题)的辩论。
把握内容
  ①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叱咤风云,威震四方。
把握内容
 景春的观点是什么?他持有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反问句及“诚”字有何作用?
  ②反问句加强语气,加上“诚”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现景春对公孙衍和张仪的崇拜之情。
景春之见
1.比较朗读下面三句话,感受原文中景春的语气。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双重否定(反问+否定词)、诚
笃定崇敬
这种语气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①孟子认为公孙衍与张仪不是大丈夫。
把握内容
 孟子赞成景春的观点吗?他是怎样反驳景春的?
  ②作者通过描写女子出嫁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的观点,以此与公孙衍和张仪作比,意在表明他们只是没有原则地顺从君主的意志,不是大丈夫。
孟子之见
1.孟子认为二人不是大丈夫,比较朗读下面三个句子,你觉得应什么样的语气读原句?
  是非大丈夫也。
  是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质疑不屑
这种语气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反问句、焉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妇有“七去”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妾妇之道。

三纲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等级森严的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常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休妻的必备条件有七项,倘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弃其妻,使婚姻关系终止。依《大戴礼记 ·本命》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妇有“七去”
认识张仪、公孙衍的本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对“妾妇之道”的分析,说说你认为张仪、公孙衍是什么样的人。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张仪、公孙衍的本质
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自己谋取名利。
  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把握内容
 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有三个标准,是什么?(如何才算大丈夫?)
  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其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
把握内容
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妾妇之道”:在权利面前无原则;
“大丈夫之道”: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课后作业
当今社会,需要大丈夫气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