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一、识其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孟轲 字子舆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其文:
排比铺陈
对比鲜明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二、读准音
【quǎn】 【yuè】 【gé】 【xī】
二、读准音
行拂(fú)乱其所为
法家拂(bì)士
弼马温——谁的称号?
二、读准音
(zēng) 同“增”
(céng) 同 “层”荡胸生曾云
【 kōng】
【kòng】~乏
三、读出韵律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⒈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⒉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⒋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三、读出韵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一人读,大家听,纠正读音。
三、读出韵味
放声齐读——在抑扬顿挫中体会孟子文章的美感
四、积累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四、积累梳理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四、积累梳理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人物 出身 成就 共同点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共同点
四、积累梳理
人物 出身 成就 共同点
舜 畎亩(农夫) 天子
地位低下
历经磨难
终成大器
(由此作者想告诉我们?)
傅说 版筑(泥瓦匠) 相
胶鬲 鱼盐(小贩) 相
管夷吾 士(罪人) 相
孙叔敖 海(隐者) 相
百里奚 市(逃犯) 相
四、积累梳理
四、积累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使命。
使…痛苦
思想
意志
使…劳累
使…饥饿
财资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身处贫困之苦。
用(这些)来 使……惊动;忍,使……坚韧。
四、积累梳理
所以上天要成就一个人,就要送给他一份人生锦囊。这份锦囊的名字,就叫 。锦囊里有:
四、积累梳理
所以上天要成就一个人,就要送给他一份人生锦囊。这份锦囊的名字,就叫 磨难 。锦囊里有:
心志之苦
筋骨之劳
体肤之饿
身之空乏
所为拂乱
——邓稼先……
——周恩来……
——莫言……
——匡衡……
——林肯、苏轼……
举例
四、积累梳理
是不是客观上有了磨难,每个人就都可以成大器了呢?
四、积累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惑
同“横”,梗塞,不顺。
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征,表现。色,脸色。
流露在言谈中。发,显露、流露。
四、积累梳理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四、积累梳理
一个人成才是这样,若上升到了一个国家呢?
四、积累梳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内
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四、积累梳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五、知识梳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正面)
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
讲道理
天将降大任: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其身 乱其所为(客观)
人恒过然后能改(主观)
死于安乐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五、知识梳理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