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踌躇(chu) 拭泪(shi) 蹒跚(shan)
B.琐屑( suo) 栅栏(zha) 炫耀(xuan)
C.鲜腴(yu) 点缀(zhui) 密匝匝(砼)
D.遏制(e) 凋谢(diao) 马褂(gua)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颓唐 狼籍 吆喝 虬枝
B.丫枝 婆挲 肆意 秀颀
C.阻挠 晕圈 幕年 苔痕
D.倦怠 坚韧 篱笆 茸毛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王稼祥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朱仲丽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小说《背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B.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
C.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他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白杨礼赞》中,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以至百般红紫斗芳菲,以至万里山河皆画卷。
③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④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
⑤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
消息。
A.③④①⑤② B.①⑤③④②
C.②③⑤④① D.③⑤④①②
6.1943年,茅盾为一幅以“白杨礼赞”为题意创作的画赋诗一首,原诗如下,读后请按要求做题。(8分)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1)写出《白杨礼赞》中与诗句“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意思相同的关键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说说“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3分)
8.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表达的感情分别是什么?(2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 ,又可以看出父亲的 (2分)
10.画线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3分)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1.画线句子(2)的正确含义是( )(3分)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的泥土也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了,所以感到轻松。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4分)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几个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求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叉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本文②一⑤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中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5.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小诗,完成写作。
你那一刻的随意馈赠,
宛如秋夜的流星,
在我的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
一泰戈尔《流萤集》
上面的小诗,揭示了馈赠的意义。请以《你的馈赠,点燃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1)不少于500字;
(2)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C 2.D 3.C 4.A 5.D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2)白杨树以与贵族式的楠木、枋木在一起为羞耻,心甘情愿与普通的榆树、枣树同道,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一)7.探 穿 爬 攀 缩 倾
8.感动 伤感
9.父爱 老境颓唐 10.B 11.B
(二)12.①小时候“我们”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
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②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13.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总会准时开花;每年过年回家后,
“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14.B
15.示例一: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当时心酸(或:
伤感)的心理,凸显“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理解、感激)。
示例二: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用“我”的表现凸显对父母
的理解与感激(或:心疼、关爱)示例三:运用语言描写和神
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凸显
“我”对父母的感激(或:心疼、理解、关爱)。
16.①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
③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
④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
⑤作为本文的线索。
17.写法: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作用:①母亲无师自通地读
出花语,更突出了母爱;②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母亲的聪
明、慈爱;③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
愿;④前后照应,使结构严密完整;⑤增加行文的曲折性,使故
事叙述有波澜,增强吸引力;⑥推动情节发展;⑦引发疑问,增
强吸引力。
三、18.[写作指导]根据题干中“上面的小诗,揭示了馈赠的意义”
这句关键性的话语的提示,认真审读泰戈尔的诗,明确馈赠的
意义就是:点燃。“点燃”在这里显然用的是比喻义,就是将
“你的馈赠”比作“秋夜的流星”,“我”即点燃的对象。注意诗
中几个关键词,首先明确“馈赠”不一定专指赠送的礼品,也可
以是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行为。其次,注意“随
意”,可以理解为不刻意,也可以理解为自然地、不做作地、不
露痕迹地、技巧高明地等。再次,明确“那一刻”,强调的是时
机:特殊的时期。题目《你的馈赠,点燃了我》中的“你”可以是
老师、亲人、朋友,甚至是某个陌生人。明确了这些就可以理
清写作的思路,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你”对“我”进行了馈赠,
详写经历了什么事,过程如何,“我”接受“馈赠”时的具体感
受,“你的馈赠”是如何激励、鼓舞、感染了“我”的。在记叙顺
序上,可以大胆采用倒叙;在作文形式上,可以采用书信这种
新颖的文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