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21 蝉
法布尔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地穴特点和蝉卵的特征,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第 一 课 时
一、目标导学
法布尔被文学界尊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维吉尔是古
罗马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穷乡僻壤,从小过
着极其穷困的生活。他在劳苦大众的怀抱中长大的,所以他理
解、同情劳苦人民,他还以这种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
的昆虫,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
道的昆虫。
《蝉》选自《昆虫的故事》(现在一般译为《昆虫记》),作者
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蝉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也是《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这部书称为“讲昆
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称
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那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蝉并
将其写下来的呢?
(一)资料链接
二、新知探究
【名家名作】
法布尔(1823-1915), 国著名 家、 作家、
学家。主要著作《 》(又译为《 》
《 》),既是一部研究 的科学巨著,又
是一部讴歌 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被誉为
“ ”“ ”“ ”。
法
昆虫记
昆虫世界
昆虫的故事
昆虫
生命
科学界的诗人
昆虫界的荷马
昆虫界的维吉尔
昆虫学
科普
博物
【背景资料】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
《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内容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
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直接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田野调查,或者
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
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
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二)预习检测
轧( ) 鳍( ) 暴( )晒 suì( )道
倒( )悬 折zhòu( ) 纤( )维 防yù( )
顾jì( ) 联结( ) 跳zǎo( ) 车辙( )
nián( )土 寻mì( ) 喧xiāo( ) 金蜣( )
窠( ) 涂墁( ) 罅( )隙 蚊蚋( )
pái huái( ) 干zào( ) 挖jué( )
chǔ( )藏 倒tā( ) yōng( )肿 pò( )切
坚rèn( ) 隐bì( ) xuān( )嚣
1.字音字形
yà
qí
bào
隧
dào
皱
xiān
御
忌
jié
蚤
zhé
黏
觅
嚣
qiāng
kē
màn
xià
ruì
徘徊
燥
掘
储
塌
臃
迫
韧
蔽
喧
① :什么也不知道。
② :没藏着好心思,指心中怀着不良的意图。
③ :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
或漠不关心。
④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
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这里是说蚋对蝉一点儿都不惧怕。
2.理解词意
一无所知
不怀好意
无动于衷
毫无顾忌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批注:
1.概括各部分内容(不超过15个字)。
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写蝉从产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
“蝉的地穴”
第一部分 :
“蝉的卵”
第二部分 :
2.蝉的地穴有什么特点?
3.蝉的生活习性如何?
洞口是约一英寸口径的小圆孔,孔口与地面平行,周
围一点儿士也没有;隧道大都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
里面是涂墁得很坚固的地穴墙壁。
喜欢干燥、阳光多的地方;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
上产卵;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
(四)合作共研,重点突破
(一)作者以爱和兴趣为前提,以科学家特有的耐力和细致
观察写作对象,并予以客观记录。请大家列举一二例。
1.“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土堆。”
“一指厚”这一数据的表述为确指,说明作者观察
细致;而对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却用了“大概是四
年”来表述,因为至今它还是一个秘密。
这是作者长期观察,又通过用刀子深入挖掘进行
实际探察而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①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勇于探索;
②注重观察和实验;
③尊重世间万物,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做研究。
三、巩固提升
探讨交流
1.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分为 、 、
三个层次,即是按照从地表到洞穴,再由洞穴到地上的
顺序来写的。
地表
洞穴
地上
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
产卵的经过
蝉卵遇到的危险
作者列举了他亲身观察到的事实和获得的数据。
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 、 、 ,
到 的经过。
2.作者写蝉的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脱皮
悬挂
落地
藏身地下
四、分层达标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弱(qiàn) 蚊蚋(ruì) 雍肿 顾忌
B.罅隙(xià) 车辙(zhé) 喧嚣 隐蔽
C.储藏(zhǔ) 涂墁(màn) 掠夺 艰韧
D.黏液(nián) 徘徊(huí) 干躁 谨慎
B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虽然丈夫因病辞世,但张阿姨还是尽心尽力赡养公婆,
受到邻居的好评。
B.我苦口婆心地劝了大半天,可是他仍然无动于衷,毫无
悔改的意思。
C.父亲认为,这位深更半夜来电的陌生人很有可能不怀好意。
D.我们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敬爱、尊重
我们的老师。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
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
统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
学生的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
D.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工匠传奇的人生
故事,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
D
4.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 。 。 ,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
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
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A
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右图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请用简洁的语言对该会标进行解说。
水滴(种子)型图案象征生命之源;图案
包含人、鸟、鱼、兽、虫、花、水等元素,寓
意人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谐共生;图中的小女孩身着民族
服装,意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省份;图案设计理念来
自中国的剪纸艺术,体现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图案右下方
的印章,说明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展现了中国独具特色
的印章文化)。
第 二 课 时
一、目标导学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
体现文艺性和科学性兼具的特点。
二、品读语句,探究方法
(一)分析修辞效果
甲(本体)
1.比喻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喻词
作用: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答题模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把物当人来写。
2.拟人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答题模板:
1.“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趣
“小心谨慎”“溜”字运用 的修辞手法,赋予蝉以人
的 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在不同气候下不同的应
对策略,表现了它的 ,表达了作者对蝉的 之情。
拟人
动作
情态
聪明机智
喜爱
2.“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
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者。”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蝉以人的情态动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幼虫依附在树枝上慵懒、可爱。文
艺性的笔法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二)思考批注:列举并体会文中体现“趣”的句段。
(三)思考批注:举例说明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列数字、作比较
如:“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介绍蝉的洞穴口的 、 。“ ”
与“ ”对比鲜明,突出了蝉的窠与其他大多数
掘地昆虫的窠的不同;“大多数”表示 ,用来加以限制,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和 。
大小
特点
一点儿土都没有
总有一座土堆
范围
准确性
严密性
2.打比方
②“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
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生动地写出蝉的幼虫的形状。
①“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地穴
的特点,引出下文关于蝉造穴的详细说明。
蝉的穴
储藏室
坚固
①“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
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他身子
里藏着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3.打比方、作比较。
把干起活来的蝉比作 、 ,并与他们
进行 ,说明了蝉挖掘隧道时墙壁不易倒塌的原因,形
象地说明了蝉的幼虫 、 。
矿工
铁路工程师
比较
聪明
能干
②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
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
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将 进行对比,突出说明蝉在地下生活时间
之长,在地上生活时间之短,表达了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两个悬殊的时间
①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都”表 ,指 ,准确地说明了蝉的
隧道的这种 、 是常见的,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
范围
大部分情况下
深度
构造
准确性
严密性
三、巩固提升
(一)理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
蝉的生活”这句话所饱含的情感。
这句充满感慨的话概括了蝉的一生,既照应了对蝉
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
并且对全文作了形象的总结,还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
生灵的敬佩、同情,令人印象深刻。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别之处?
介绍一种昆虫的生态时,一般会根据其生长过程来写,
即先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这篇文章却先写蝉从
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它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说明“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它既是
重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地下),又是难点(最
不易为人所知的地下生活),也使行文摇曳多姿,不落俗套。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介绍蝉从 到 的生长过程和
从 到 的成长过程,向读者揭示了蝉的生
命轨迹,表达了作者对蝉的 和 ,也体现
了科学家严谨的 态度和精神。
幼虫
成虫
产卵
幼虫
喜爱
赞美
科学
1.文艺化的笔调。本文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
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2.拟人手法的运用。
3.通过比较来写蝉。体现出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4.语言既准确严谨,又生动有趣,富有感彩。为了科学地
说明蝉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
描写蝉脱壳的过程。
5.语言饱含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例如结尾段抒情兼议
论的文字充满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
间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特点:
五、分层达标
1.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
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
够张合自如。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
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
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
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B.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
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C.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A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等内容的
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
的文学宝藏。
B.《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昆虫学家、文学家。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
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
的尊重与热爱。
D.《蝉》选自《昆虫的故事》,文章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
个方面讲述了蝉的特点。
B
4.近年来,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蝉
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蝉幼虫在地下约需存活4-12
年才能破土而出,如此疯狂的抓捕会导致蝉数量急剧下降。
在某些地区,夏天已经再也听不到蝉声了。蝉正面临着生
存危机,甚至有绝迹的可能!请结合2020初春的新冠病毒
事件,为保护蝉的生存环境写一句宣传标语。
21 蝉
蝉的卵
成长过程
蕴含的情感:
产卵
幼虫
满怀悲悯
喜爱
敬佩
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