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0 20: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新课导入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
文体知识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孀妻( ) 智叟( )
箕畚( ) 厝( )
雍( ) 亡以应( )
sǒu
shuānɡ
jī běn
cuò
yōnɡ

1.字词注音
初读课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听朗读,注意停顿。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分角朗读: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妻,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第1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对象:太行、王屋两座山。介绍了两座山的位置和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将近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
家人
尽、全。

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
纷纷地
赞同
提出疑问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小山名
如……何,把……怎么样。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况且
往哪里,在哪里。
放置、安放。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当于“之于”
古地名
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面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肩负、扛。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敲、打。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更替
季节
同“返”,往返。
语气词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老年男子
同“慧”,聪明。
严重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是: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愚公的心理是: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停止
指神话中的天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话中的大力神。
放置、安放。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
大部分家人
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竞,跳往助之。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读完课文,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
为什么是“愚公”“智叟”而非“愚叟”“智公”?“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可不察。
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
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愚公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愚公精神就是知难而进,就是坚持不懈,就是脚踏实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愚公的那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精神,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只有先学会愚公的实干精神,才会更成功,因为巧干的基础是实干。
主题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寓言结构
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我们又把它叫作寓言的“本体”。“寓体”和“寓意”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就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寓言的特点是运用一个故事寄托另外的意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内容结构。这就是寓言的本质特征。正如大寓言家拉封丹所说的那样:“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结构
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意”。寓意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我们又把它叫作寓言的“本体”。“寓体”和“寓意”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就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寓言的特点是运用一个故事寄托另外的意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内容结构.这就是寓言的本质特征.正如大寓言家拉封丹所说的那样:“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不一定直接说出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寄托在故事中的寓意.
寓言具有双层内容结构,寓言的两个部分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同一则寓言可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运用.比如,“韩非子”的“守株待兔”,从政治上可用来批判复古保守,从教育上可用来说明人应勤劳而不应侥幸获得成功,从哲学上可用来说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寓言意义
具有寓意,这是寓言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特征。然而,研究者对于寓意的定义是有区别的,寓言点明寓意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把寓言的寓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意旨,即有直接具体的影射对象,这叫作“具体寓意”;另一种是普遍的启示意义,这叫作“普遍寓意”。每篇寓言作品,都具有“普遍寓意”,却不一定有“具体寓意”。
寓言意义
寓言故事,作者可以自己点明寓意,也可以自己不点明寓意而让读者去体会、发掘。两种处理方式各有优劣。
作者自己点明寓意的优点是寓意明确,但是也可能使寓意过于单纯,而且容易限制读者的思路。
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可以扩大寓意的容积,能诱导读者举一反三。但是,也可能使寓意晦涩。所以,如果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那就必须采用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跟真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发掘故事的寓意。如果既不点明寓意,又不采用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那么就达不到效果,甚至让读者产生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寓言?”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垄”,高地。
通假字
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古今异义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有子存焉且
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肯定
往哪里,在哪里


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介词,凭,靠
连词,用来
代词,他


一词多义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词类活用
判断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文言句式
“……者,……”表示判断。
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
帝感其诚。
省略句:
杂然相许。
文言句式
“帝”是被感动者。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愚公移山
结构梳理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移山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移山过程
(开端)
移山之争
(发展)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运土方案开始协力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阻止移山愚公初心不改
天帝感其诚意
助公移山
移山结果
(高潮、结局)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主旨归纳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1.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
素养提升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于我国大部分区域,一年四季太阳光都是从偏南方向照射过来,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
有关坚持的名言警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zh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荀子
3.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pù)十日寒。 ——胡居仁
4.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请结合愚公和毛相林“移山”的经历,说说你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
当代愚公——毛相林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有“当代愚公”之称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入选。下庄村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天坑里,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村民们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中。自1997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下庄村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因大山阻路,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山移走;深受天坑之苦,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天路”。“愚公移山精神”是造福他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
【参考答案】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愚公与智叟辩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