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金陵城上)《如梦令》(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金陵城上)《如梦令》(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3: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诗词课题总览
《浣溪沙》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采桑子》欧阳修
《相见欢》朱敦儒
浣溪沙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作者简介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写作背景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原文回顾及翻译
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译文:
诗词鉴赏
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句话的含义。
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 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上阕分析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下片分析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主旨分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浣溪沙
板书设计
对比
新词
旧亭台:几时回
花落
燕来:独徘徊
年华易逝
好景不长
《采桑子》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写作背景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译文:
诗词鉴赏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采桑子
板书设计
春水碧绿,流转绵延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
长堤芳草,笙歌隐现
船动不觉,沙鸟惊飞
相见欢
朱敦儒
词牌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作者简介】
本词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中原故土。这首词即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
【背景链接】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qìnɡ
zān yīnɡ
/
/
/
【解读赏析】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诗意:
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意:
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请人代自己做。
今属江苏。
下片抒情。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充满无限悲慨。
[赏析]
这首词写词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朱敦儒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写中原沦丧的现实,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从而抒发痛切的质疑和无望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原
乱 簪缨散
几时收
【典型考题】
2.朱敦儒《相见欢》词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呈现出一派苍凉沉郁的景象。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3.(内江中考)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如梦令
李清照
词牌名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
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
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
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
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
“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作者简介】
本词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之作,她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小令。
【背景链接】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xìnɡ
【解读赏析】
/
/
/
/
/
/
/
/
/
/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边的亭子。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这里泛指水鸟。
诗意: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却误进了荷花丛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水鸟。
以“常记”起笔,表示追述;“溪亭”交代地点;“日暮”点明时间。“沉醉”二字透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两句,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既显示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又自然呈现出舟入荷花丛中的美景。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之时,惊飞了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
[赏析]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驾舟郊游的经历,表现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尽显其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追忆郊游的地点、
时间,以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记归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
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典型考题】
2.赏析词中“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字。
一个“惊”字,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荷花丛中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凉山州中考)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①用词简练,用语平常,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极富生活气息。②画面感很强,富有活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姹紫嫣红,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北宋词清新婉丽、哀而不伤,南宋词多慷慨悲壮、饱含血泪。这四首词中,第一、二、四首是北宋词,第三首是南宋词。北宋词、南宋词虽风格各异,但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代紧密相连。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