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5:35: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唐诗五首》,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律名篇。全诗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美景的佳作。本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多种写作手法,可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修辞两个维度深入思考,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共同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之前已接触过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但对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出现的对仗、比拟等修辞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将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本诗各联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及相关写作手法,从而加强学生对相关写作手法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并将其运用到写景状物的练习中去。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说出本诗中作者对景物的观察顺序。
2.分析《钱塘湖春行》所描写的水、云、树、燕等景物,探究并掌握比拟、对仗、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提升对诗歌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析《钱塘湖春行》中首、颔、颈、尾各联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
2.探究《钱塘湖春行》中比拟、对仗、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3.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运用于对本诗景物观察顺序以及相关写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部分,能够促进学生对《钱塘湖春行》中比拟、对仗、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环节借助PPT进行西湖美景图片展示,教学过程中则辅以多媒体进行问题展示、重点讲解等,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三)朗读法
主要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感知环节。课上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从而使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诗人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之情。
(四)分组探究法
主要运用于教学过程的重点探究环节。将学生六人为一组对《钱塘湖春行》各联运用的写作手法、全诗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预设
预设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境”,让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诗歌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后,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文字来表现,对照诗歌把自己听到的诸多意象及其特点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对于《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寺、亭、水、波、云、莺、燕、树、泥、 花、草、湖、马蹄、游人、杨树、沙堤”及其特点来描写。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理清思路和顺序,再背诵全诗。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古往今来有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并引导学生分享相关名句,从而引出《钱塘湖春行》。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结合注释理解疏通诗歌大意,课上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初步体会诗人白居易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按照“首、颔、颈、尾”的顺序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各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板书】
(三)重点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分析写作顺序之后,进入对相关写作手法以及艺术特色的探究,最后分析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感情。
【分组探究】
将学生六人分为一组,合作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运用了什么观察顺序?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尝试解读,教师明确: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幅逼真详尽的西湖春景图。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写作顺序、体验语言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的妙处。
分析写作顺序之后,进入对相关写作手法以及艺术特色的探究,最后分析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感情。
2.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改为“啼”“遮” 为什么
学生尝试解读,教师明确: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3.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尝试解读,教师明确: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此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课程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本诗中,诗人白居易运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对仗、比拟等手法,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
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本诗改写为写景短文,可以使用情景交融、对仗等多种写作手法,2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旨在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整体气氛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学生对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手法较为陌生,掌握程度不高,对这一方面的练习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