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跟踪检测)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标导航】
1.1.1 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1.1.2 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1.3 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1.2.1 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2.2 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一、内环境的组成、分布及转化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连线)
3.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
二、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2.判断下列①~⑩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胃蛋白酶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⑩胰淀粉酶
上述物质中①⑥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⑦⑩存在于消化道中,因其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②③④⑤⑧⑨属于内环境成分。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内环境的作用
据内环境与组织细胞和外界环境关系图回答: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结构是:
[d]皮肤、[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e]循环系统。
3.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四、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原因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基础微点练清]
1.判断正误
(1)手掌或脚掌上磨出的水疱,主要是血浆中的水大量渗透到组织液形成的(√)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1(2)]
(2)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12“概念检测”T1(2)]
(3)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
(4)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5)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6)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7)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选A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O2、CO2、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足球运动员刻苦训练,脚上经常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解析:选D 水疱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12“概念检测”T2)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机体大量产热、出汗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大量出汗会使血浆的pH下降
C.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解析:选D 大量出汗可以增加机体的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包括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 ①代表食物经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②③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经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到外界环境的过程,不需通过消化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④⑤代表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④中包括养料和O2;⑥表示外界环境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间接的,故用虚线表示。
6.(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T1)你有过发高热的经历吗?谈谈高热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提示: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发高烧时,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异常。发热时的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一、内环境组成
[试考题·查欠缺]
1.(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解析:选D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A、B、C三项正确。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中,D项错误。
2.(海南高考)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解析:选A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肾小管内的液体等,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3.(2021·重庆模拟)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滴注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而疗效显著。下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与内环境名称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解析:选B 肌肉注射通常将药物注入组织液中,故a表示②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进入淋巴,故b、c可分别表示①血浆或③淋巴;组织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是组织液,所以d为②组织液。
[强知能·补欠缺]
1.正确区分存在和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1)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明辨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练题点·全过关]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pH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气肿患者会因呼吸不畅,致使血浆的pH升高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
C.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Na+和Cl-等无机盐有关
D.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将不会再进入细胞
解析:选B 肺气肿患者会因呼吸不畅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能及时排出,供氧不足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致使血浆的pH下降,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只有一些表皮细胞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B正确;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酸碱缓冲物质有关,Na+和Cl- 不是酸碱缓冲物质,C错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以及其他细胞,D错误。
2.(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北卷)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解析:选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A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加,水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增多,D正确。
3.如图为人体细胞及体液模式图,甲、乙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a、b、c、d表示人体体液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渗透压大小只与无机盐含量多少有关
B.b、c成分与a最主要的差别是蛋白质含量较少
C.若该处为肝脏组织细胞,饥饿时甲处的血糖高于乙处
D.若该处为肺部组织细胞,安静时d处的CO2浓度最低
解析:选B 图中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d为细胞内液;a渗透压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多少有关,A错误;与a相比,b、c的蛋白质含量少,B正确;若该处为肝脏组织细胞,饥饿时肝糖原分解,甲处血糖浓度低于乙处,C错误;若该处为肺部组织细胞,细胞呼吸产生CO2,在d处最高,D错误。
二、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试考题·查欠缺]
1.(2020·山东等级考,多选)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解析:选ACD 该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及时将体内的CO2排出,会导致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的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会导致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使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尿液中的水分增多,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2.(2019·浙江选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D 有一些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3.(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重庆卷)下列有关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相对稳定
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体温已低于正常水平
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解析:选C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相对稳定,如H2CO3/NaHCO3,B正确;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体温仍能维持正常水平,C错误;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强知能·补欠缺]
1.比较法区分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稳态正常与人类健康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的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
理化性质失调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图解法分析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3.图解法分析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练题点·全过关]
1.(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南卷)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解析:选D 脑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炎症患者应输注生理盐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D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出汗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体温、血糖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高原反应、痛风、尿毒症都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解析:选B 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减少,A正确。体温、血糖含量都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可作为内环境稳态的指标;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能作为内环境稳态的指标,B错误。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高原反应、痛风、尿毒症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属于稳态失调现象,D正确。
3.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B.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解析:选A 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蛋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肝酶的含量高于正常值,C正确;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4.(2021·衡水模拟)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因为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的昼夜节律行为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褪黑素是参与动物节律行为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在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由松果体合成分泌,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褪黑素的合成分泌与日照周期同步。实验发现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请推测一昼夜中,人体内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褪黑素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保持不变”)。
(4)通过实验发现,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减少所致。
解析:(1)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松果体可以分泌褪黑素,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据此可推知,一昼夜中,人体内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规律是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所致。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 (3)减少 (4)抑制 促性腺
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法理清体液各部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典例1] (2021·广东六校联考)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营养不良会导致①的液体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解析] 图中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可与血浆和细胞内液相互渗透,也可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A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体液,①②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答案] A
[典例2] 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⑥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丙中,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长期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解析] 过程②⑥受阻时,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丙)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甲)中;甲是血浆,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其中也包括红细胞内液,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氧气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故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血浆)和乙(组织液),C正确。长期营养不良时,甲血浆蛋白的含量会减少,乙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多,D错误。
[答案] C
[思维建模]
[模型解读]
模型1:
解答该类题目时,首先根据有无盲端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其次是要准确记忆体液的组成及其存在的部位,以及其中生活的细胞种类。
(1)管状结构
(2)组织细胞
模型2:
解答该类题目时,借助单、双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
(1)分析:
单向箭头
双向箭头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析题用模]
1.(2021·天津模拟)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①④⑥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
B.若某人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⑥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⑥
解析:选C 由图分析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导致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⑥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选A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3.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解析:选C 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
4.(2021·泰州月考)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D.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解析:选B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正确;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和血浆,B错误;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D正确。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
B.抗体的合成及加工
C.肝炎病毒的增殖
D.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解析:选D 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在内环境中;抗体是蛋白质,其合成及加工由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完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肝炎病毒寄生在肝脏细胞内,其增殖也发生在肝脏细胞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即该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2.(2021·泉州四校联考)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③和④在成分上最为相似
C.①渗透压下降可导致③增多
D.⑤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C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②(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③(组织液)和⑤(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①(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③(组织液)渗透,引起③增多,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小腿抽搐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尿毒症 D.营养不良性水肿
解析:选B 小腿抽搐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B.内环境稳态受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选B 内环境中可发生化学反应,A错误;内环境稳态受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
C.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
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
解析:选C 外界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在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下,人体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有激素调节,也会有涉及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的神经调节,B错误;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导致人体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发生变化,C正确;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以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6.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
7.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饮用水的缺乏和各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灾民中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B.灾民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
C.因饮水不足,灾民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在寒冷环境中,灾民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析:选B 体内缺少蛋白质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导致全身浮肿,A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饮水不足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在寒冷环境中,灾民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C.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K+和Na+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来维持的
D.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多种酶、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
解析:选D 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正确;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正确; 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而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K+和Na+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来维持的,C正确; 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但不能提供多种酶,D错误。
9.(2021·漳州月考)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解析:选D 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抗体主要分别在血清中,而血清属于血浆的范畴,因此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B错误;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C错误;图2显示:分别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较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10.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解析:选D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渗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
11.下列有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较多的白蛋白、球蛋白等多种血浆蛋白
B.安静状态时,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C.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机体患病则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解析:选A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白蛋白、球蛋白等多种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A正确;安静状态时,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其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B错误;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必然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12.(2021·梅州模拟)如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
C.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稳定不变
D.a、b、c中HCO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D 由图分析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血浆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当,其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错误;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a、b、c中HCO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13.(2021·重庆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乳酸、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和血清球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D.血浆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能及时将多余的酸或碱运走
解析:选D 乳酸、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和血清球蛋白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B正确;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正确;血浆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含有缓冲物质,D错误。
14.下图为正常人体局部代谢简图,其中A、B、C表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物质A会转化为物质B。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存在葡萄糖、血红蛋白、激素、O2等物质
B.血浆中物质C的含量低于组织液中物质C的含量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组织液和血液构成
D.物质B进入血浆后和HCO等发生反应,血浆pH基本不变
解析:选D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A错误;物质C为O2,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组织液和血浆构成,C错误;物质B为乳酸,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O、HPO等,可以与之反应维持pH稳定,D正确。
15.(2021·漳州模拟)新型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病毒。据观察,感染者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肺炎、肺衰竭,甚至死亡。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属RNA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表现生命特性
B.新型冠状病毒能致病,说明患者体内不发生免疫反应
C.与正常人相比,发热患者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较快
D.肺衰竭症状的出现说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选B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活,A正确;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与之结合来完成体液免疫,但免疫系统的功能不是绝对的,B错误;与正常人相比,发热患者体温升高,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较快,C正确;感染者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肺炎、肺衰竭,表明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完整组织细胞从食物中获得氨基酸的途径:消化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图中文字和符号表示)。B代表____________,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终产物主要由此排出。
(2)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发生与食盐摄入量密切相关,过量摄入食盐,可能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_,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血量增多,血压上升。
(3)体检报告单上甘油三酯含量为图示________(以图中文字或序号表示)中该物质的含量。
解析:(1)组织细胞从食物中获得氨基酸,应从消化道吸收经A(循环系统)进入①血浆,再进入②组织液,经②进入组织细胞;图中B代表泌尿系统。(2)过量摄入食盐可能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下丘脑对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将增多。(3)体检报告单上甘油三酯应代表①血浆中该物质的含量。
答案:(1)A→①→②→组织细胞 泌尿系统 (2)上升 抗利尿激素 (3)①
17.根据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人血浆pH的范围一般是________。
(2)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那么什么是反馈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正常人血浆pH的范围一般是7.35~7.45。(2)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①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②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③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
答案:(1)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或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7.35~7.45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