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23 《孟子》三章
第1课时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自主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自主学习,读懂大意。3、了解孟子、《孟子》及本文创作背景。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1课时
1、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尊他为“ ”并将他和孔子并称为“ ”。孟子主张行“ ”,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 合著的, 与 《 》《 》《 》合称四书。
3、讲有关孟子故事。
预习检测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
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任务一: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请你为下列排比句划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
/
/
/
/
/
/
/
/
/
/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通译全文。疑难之处做标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提出论点。
施行仁政
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包围
句首发语词
这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不胜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方
守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
坚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固锋利、精良
粮食
放弃
离开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不胜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方
守方
故曰: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
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
凭借
巩固国防
震摄
极点
同“叛”背叛
他,代词
所以
归顺,服从
凭借
当堂检测: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郭
池
亲戚
委
域
1、古今异义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之
而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任务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述观点,文章用了哪些事例?深入探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攻城论据二:守城三里、七里环而攻之不胜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委而去之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交流: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 证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 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第2课时
富贵不能淫
任务一:朗读课文,把握字音、把握重点句子的停顿。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通译全文。疑难之处做标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
难道
真正,确实
安静
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
这
怎么,哪里
能够
行冠礼,名作动
教导、训诲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
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正者,
妾妇之道也。
告诫
“女”通“汝”,你
丈夫
顺从
准则、标准
谨慎
居天下之 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
行天下之 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宽广的住宅,指“仁”
正确的位置,指“礼”
正确的道路 ,指“义”
遵循
实现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惑乱、迷惑(形使)
使…改变、动摇(动使)
使…屈从(动使)
古今异义
安居
由
诚
命
淫
移
古义:安静
古义:遵循
今义:安稳的生活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自,从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 :诚实
古义:使…惑乱,迷惑
今义:生命
今义:行为不正当
古义 :改变,动摇
今义:移动
当堂检测:1、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任务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4、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妾妇之道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
第3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任务一:朗读课文,把握字音、把握重点句子的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
/
/
/
/
/
/
/
/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
/
/
/
/
/
/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通译全文。疑难之处做标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1.理解词语。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词类活用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任务三:请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炼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任务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困境造就人才安乐毁灭国家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无法家拂士归纳推理论证反面(国家)正面(个人)对比论证任务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交流讨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个人(正)
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国家(反)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