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20: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4.愚公移山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探究质疑,培养学生思辨力。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2.【代表作】《列子》,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文体介绍: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
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
智叟、操蛇之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同“措”,放置、安放。
二、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这件事。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将近
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2.惩山北之塞
(古:苦于 今:惩罚)
3.达于汉阴
(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4.投诸渤海之北
(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挑 今:荷花)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草木 今:毛发)
7.北山愚公长息
(古:叹气 今:休息 )
8.虽我之死
(古:即使 今:虽然 )
9.惧其不已也
(古:停止 今:已经 )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
②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③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
④且焉置土石
宾语前置
2.判断句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固定句式
①其如土石何?
固定句式“如……何”,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翻译为“把……怎么样”
第二课时
回忆上节课,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
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写法探究:
1.反衬
(1)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是为后来写愚公的移山决心做引子;
(2)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渝,更好地突出其精神的伟大。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那智叟又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天地,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学习精神
愚公精神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
“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践行为民情怀。
说说个人的愚公精神。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有关坚持的名言警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zh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荀子
3.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pù)十日寒。 ——胡居仁
4.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