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地球原始生命的起源,人们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A.化学进化学说
B.自然发生论
C.来源于宇宙或其他星球
D.由上帝或神创造出来的
【答案】A
【解析】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其他学说也要了解。
【详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由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由复杂的有机物形成简单的生命,米勒证明了第一步,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
故选:A
2.下列关于太阳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太阳→白矮星→红巨星
B.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C.太阳→红巨星→中子星
D.太阳→超红巨星→白矮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3.在认识世界时,我们经常用各种方法来形象、直观地表示事物或者规律。下列关于太阳一生的体积变化规律最为合理的图像是......(▲)
A B C D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星的演化过程。
【详解】太阳进入晚年期后,星核收缩,形体急剧扩大变成红巨星,红巨星不断把外层物质抛向太空,球核进一步收缩,形成体积极小的白矮星。所以太阳演化经过是:太阳-红巨星-白矮星,体积先变大后变小,而且白矮星体积最小A图表示演化过程:白矮星-太阳-红巨星,时间顺序不对,故A选项错误;
B图表示演化过程:太阳-红巨星-白矮星,体积变化符合,故B选项正确;
C图表示演化过程:太阳-红巨星-白矮星,但是体积变化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
D图表示演化过程:白矮星-太阳-红巨星,时间顺序不对,故D选项错误;
4.原始大气与现在的空气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
A.氧气
B.甲烷和硫化氢
C.水蒸气和氨气
D.氢气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详解】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而现在的空气有约21%的氧气,因此原始大气与现在的空气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氧气。
故选:A
5.“龙生十子,子子不同”,这说明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下列变异现象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
A.杂交水稻产生的高产性状
B.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个大质优
C.消防战士受伤后形成的疤痕
D.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6.如图是DNA、染色体、细胞、细胞核之间层次关系的概念图,下列选项与图示相符的是......(▲)
A.①细胞、②细胞核、③染色体、③DNA
B.①细胞核、②细胞、③染色体、④DNA
C.①细胞、②染色体、③细胞核、④DNA
D.①DNA、②染色体、③细胞核、④细胞
【答案】A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详解】“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五者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因此①表示细胞,②表示细胞核、③表示染色体、④表示DNA。
故选:A
7.从生物的分类层次来看,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组是.......(▲)
A.鲫鱼和乌龟 B.麻雀和山鸡 C.鲨鱼和白鳍豚 D.海藻与金鱼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8.原始生命诞生后,最符合生物进化顺序的是......(▲)
A.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B.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
C.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D.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
【答案】C
【解析】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分析】解答本题可以结合生命的产生和进化来分析,也可以借助于搜集资料来帮助理解。
【详解】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原始的藻菌类,其年代大约在35亿年前。它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异养生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为养料,依靠发酵的方式获取能量,这些原始的生物体不断地发展变化,约在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体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属于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如蓝绿藻,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大气中游离氧出现,并逐步达到一定的浓度比例。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和浓度的不断增加,对于生物来讲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代谢方式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约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以后逐渐形成多细胞生物,并开始出现了有性生殖方式。约在6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等。
故选:C
9.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进行基因排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包括遗传病在内的各种疑难杂症问题。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C.基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基因可以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人类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因此选项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发生改变,如遗传育种因此都是正确的,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误。
故选:C
10.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优势,这说明......(▲)
A.适应的相对性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D.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双方在生存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适应性都在提高,A项错误;
B.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项正确;
C.自然选择仍起作用,C项错误;
D.双方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D项错误;
故选:B
11.科学家的观点往往是根据事实提出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属于事实的是.......(▲)
A.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B.鸟类和哺乳类与爬行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C.原始大气能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D.太空椒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答案】D
【解析】观点只是一种推测,而事实则是已经证明的或有证据的事件。
【分析】关键点:了解事实和推测的区别。
【详解】A、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是推测,不属于事实;
鸟类和哺乳类与爬行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推测,不属于事实;
根据米勒模拟实验获得的证据,可以推测原始大气能形成简单的有机物,不属于事实;
D、太空椒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和现象,属于事实。
故选:D
12.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郑氏始孔子鸟化石证明,鸟类可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变异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C
【解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详解】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B正确。
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C错误。
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13.生活在远古时期的生物,会在地层的书页中留下自己的种种痕迹,形成各种化石,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翻阅解读它的生前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地球上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早于单细胞生物
C.进化过程中低等生物不断灭绝,高等生物不断产生
D.始祖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答案】D
【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据此作答。
【分析】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详解】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化石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A错误;
地球上单细胞生物的出现早于多细胞生物,B错误;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低等生物不断灭绝,高等生物不断产生。C错误;
D、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一个从未受到破坏的沉积岩层的顺序,图中A、B表示两种化石挖掘时所处的地层,据图说明......(▲)
A.A比B出现的早
B.B可能是由A进化而来的
C.A比B简单、低等
D.A可能比B复杂、高等
【答案】D
【解析】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的分布规律。
【详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化石B比化石A埋藏的深,表明化石B形成的早,化石A形成的晚。因此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故选:D
15.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所利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曲线图,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
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
C.该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
D.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分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A正确;
B、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被抗生素杀死,因此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病菌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病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病菌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错误;
D、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由图知,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也能够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C
16.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答案】B
【解析】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根据资料的内容来分析、得出结论。
【详解】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观点的证据。
故选:B
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克隆羊“多莉”
B.通过体外受精产生“试管婴儿”
C.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烟草”
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大量的康乃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18.布丰和拉马克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C.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
【答案】C
【解析】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进化理论的学者;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乔治。布丰(George Buffon,1717-1788),法国人,是第一个提出广泛而具体的进化学说的博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点,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特别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当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气候与食物性质的变化,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改变。
【分析】只有多看书,多留意各科学家的重大成就,此类问题便能顺利解决。
【详解】AB、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AB错误;
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C正确;
D、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D错误。
故选:C
19.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相应的证据支持。下列证据与假说不对应的是......(▲)
A.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星系越远退行的速度越快-大爆炸宇宙论
B.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C.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绕日公转
D.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大陆漂移学说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通过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发现所有星系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并且越远的星系远去的速度越快,可以证明大爆炸宇宙论的正确性;故A正确;
始祖鸟具备了爬行类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特点,反应了生物在不断的进化;故B正确;
地球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故C错误;
D、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说明两岸的大陆在早期是同一块大陆;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故D正确;
故选:C
20.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近年来,科学家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证实
【答案】D
【解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命起源的有关学说。
【详解】“宇宙胚种论”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的途径到达地球的,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着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各种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确实能够通过这些作出“宇宙胚种论”假设。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由于事实证据太少,至今也不能否定也无法证实。现在人们认可的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所以“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设,至今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证实。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太阳进入活跃期时有利于人们观察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 ▲ 的气体斑块。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金星”,它是全天中最亮的行星,如图中表示金星的是 ▲ (填字母)。
【答案】低 B
【解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重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分析】此题考查知识点比较简单,理解记忆即可。
【详解】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依照至太阳的距离,太阳系内的行星依序是水星、B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故答案为: 低 B
22.在初冬季节,生活在寒带的哺乳动物都会换上一身较厚的体毛,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 ▲ 现象。
【答案】适应
【解析】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
【分析】动物的换毛现象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详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在自然界中,动物冬季换上厚毛以及春夏交错季节的脱毛现象的形成是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现象。故答案为:适应
23.如图甲、乙两示意图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A、B、C、D和a、b、c、d分别代表各种生物群,据如图示意图分析:
(1)甲图代表 ▲ 观点,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 ▲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
(2)乙图代表 ▲ 观点。
【答案】(1)进化论 共同祖先 (2)物种不变论
【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分析】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可以确定,现在地球上众多的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来的。
【详解】对物种起源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进化论,另一种是物种不变论。
(1)甲图代表进化论观点,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
(2)乙图代表物种不变论观点,认为生物种岛类是亘古不变的。
故答案为:(1)进化论 共同祖先 (2)物种不变论
24.一只毛色为白色的家兔一窝生下5只小兔,其中3只小白兔,2只小黑兔。请问:家兔的毛色在遗传学上称为 ▲ 。小兔的毛色不同,这是一种 ▲ 现象。
【答案】遗传; 变异
【解析】【分析】【详解】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一只毛色为白色的家兔一窝生下5只小兔,其中3只小白兔,2只小黑兔。家兔的毛色在遗传学上称为遗传。小兔的毛色不同,这是一种变异现象。遗传;变异。
25.我国是杨梅的原产地,余姚和慈溪的“荸荠种”杨梅更是享誉国内外。
(1)杨梅汁多、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 ▲ 决定的。
(2)杨梅能开花、结果,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答案】(1)基因 (2) 有性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26.自“神舟四号”以来,有多种植物种子被带上太空进行实验,这些种子萌发成与众不同的植物,如豆角的大小竟可以与黄瓜相媲美,原因是种子内的 ▲ 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些“太空蔬菜”发生变异。
【答案】基因(DNA、染色体等)
【解析】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地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太空育种可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详解】科学家认为,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失重状态,同时受到其他物理辐射的作用,将更有可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因此太空育种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是产生的变异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是有利的,也不一定对人类都是有利的,同时太空育种只能产生生物的新品种,而不能培育出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生物。
故答案为:基因(DNA、染色体等)
27.美国科学家普鲁伊特和洛尔在研究一种叫拟南芥的植物时发现:亲代身上的某种基因可以在它们的子代身上完全消失,随后又突然在子二代身上重新出现。换句话说,基因也会隔代遗传!这一事实对现在的经典遗传定律构成了挑战。
(1)基因是DNA上的一些片段,能决定生物性状。从拟南芥的细胞结构分析,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 中。
(2)面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一项是 ▲ 。
A.尝试用其他理论进行解释 B.直接否定经典遗传定律
C.寻找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D.通过重复实验进行检验
【答案】(1)细胞核 (2)B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分析】解此类题对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详解】(1)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从拟南芥的细胞结构分析,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细胞核(或染色体)中。
通过题干可知,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应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或尝试用其他理论进行解释,寻找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通过重复实验进行检验。但不能直接否定经典遗传定律。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B
28.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瓜的性状形形色色。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西瓜的红色果肉和黄色果肉
B.大个西瓜和小个西瓜
C.西瓜皮的有条纹和无条纹
D.甜西瓜和薄皮西瓜
(2)有人将幼小西瓜套上方形筐,培育出了方形西瓜,这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 ▲ 。
【答案】(1)D (2)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分析】【详解】(1)遗传学上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西瓜的甜否和皮的厚薄不是同一性状,因此甜西瓜和薄皮西瓜不是相对性状。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可遗传变异。将幼小西瓜套上方形筐培育出的方型西瓜,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1)D (2)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9.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类型数据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蛾的种类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 ▲ (填“遗传”或“变异”),有深色和浅色之分。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 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
(3)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 ,而选择是 ▲ 。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 。
【答案】(1)变异 (2)遗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不定向 定向 (4) D
【解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3)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详解】(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是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从科学家实验的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选D。
故答案为:(1)变异 (2)遗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不定向 定向 (4) D
30.如表是某学习小组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所测得的数据。请回答:
花生种子 吉林品种(外观红色) 山东品种(外观淡粉色)
长轴长度(mm)随机取样各30粒 14 14 15 15 13 11 19 19 18 18 18 21
11 13 13 15 14 14 16 15 17 19 16 19
15 14 13 13 15 14 15 17 17 18 16 19
11 14 12 15 10 11 21 22 16 18 20 17
13 13 14 13 13 13 14 20 16 14 15 16
(1)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基因组成相同的山东品种花生种子的长轴长度有长有短,这是由 ▲ 所引起的变异;吉林花生种子的长轴长度的平均值 ▲ (填“大于”或“小于”)山东花生种子,这是由 ▲ 的差异所引起的变异。
(2)实验用的30粒花生种子是通过随机取样获得的。以下选项中符合“随机取样”的做法是(▲)
A.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各发30粒
B.各发给足够数量的两品种花生种子,最好都不少于50粒
C.学生取花生种子时,不能用眼睛挑,摸最长的一粒依次测量
D.老师可从一袋花生种子中挑取50粒大的给学生测,获取数据
【答案】(1)环境 小于 遗传物质 (2) 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变异的类型、种子的萌发率和生物的性状,首先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分析】综合考查生物变异、性状的知识是重点,难度较大。
【详解】(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指的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指的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基因组成相同的山东品种花生种子长轴长度有长有短,花生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是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吉林花生种子长轴长度的平均值小于山东花生种子,这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而引起的。
(2)种子的萌发率是指萌发的种子占供检测种子的百分率。种子的萌发率只有超过了90%,才能达到播种要求。为了保证种子的萌发率,测定时必须随即抽取种子进行测定。测定的种子数不能太少,否则容易出现偶然性。
故答案为:(1)环境 小于 遗传物质 (2) B
四、解答题(31题4分,32题6分,共10分)
3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特定的基因,转入其他生物中,从而产生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生物,这就是转基因技术。如图是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
(1)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的抗虫基因应导入到烟草细胞的 ▲ (填写细胞结构名称)中。
(2)抗虫烟草繁殖的后代 ▲ (填“具有”或“不具有”)抗虫性状。
(3)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人们对转基因褒贬不一。学校举行主题为“转基因利弊”的辩论赛,作为支持转基因的正方辩手,你应挑选下列观点中的 ▲ (选填序号)作为论据。
①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推广,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②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③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转基因生物可能成为外来物种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⑤转基因食品短期看没什么坏处,长期的危险难以预料
【答案】(1)细胞核 (2)具有 (3)①③
【解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熟记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
【详解】(1)抗虫烟草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普通烟草细胞的细胞核中,使普通烟草也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表现出抗虫性,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因此新培育出的转基因烟草,被导入了外源基因,就是一种转基因植物。其中有抗虫作用的基因是由苏云金杆菌提供的。
(2)通过转基因烟草的培育过程,我们可以推断: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亲代的性状是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抗虫烟草繁殖的后代具有抗虫性状。
(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关生物安全问题,支持者的观点是:如今的科学技术、检测技术还不能肯定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无害性,但随着研究的展开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辩论大概会有一个后果,我们当今的科技技术不能确保转基因食品将来带来的损害。目前很多转基因食品是可以食用的。
①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推广,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是正方的依据,①正确;
②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反方的观点,②错误;
③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正方的依据,③正确;
④转基因生物可能成为外来物种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是反方的观点,④错误;
⑤转基因食品短期看没什么坏处,长期的危险难以预料是反方的观点,⑤错误.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具有 (3)①③
32.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厘米;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 1=L 2=2厘米;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厘米......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图丙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 ▲ 表示υ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 ▲ 。
【答案】(1)I (2)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扩大
(3)不同星系的退行速度跟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4)大爆炸宇宙论
【解析】 【分析】 【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地球原始生命的起源,人们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
A.化学进化学说
B.自然发生论
C.来源于宇宙或其他星球
D.由上帝或神创造出来的
2.下列关于太阳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太阳→白矮星→红巨星
B.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C.太阳→红巨星→中子星
D.太阳→超红巨星→白矮星
3.在认识世界时,我们经常用各种方法来形象、直观地表示事物或者规律。下列关于太阳一生的体积变化规律最为合理的图像是( )
A B C D
4.原始大气与现在的空气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 )
A.氧气
B.甲烷和硫化氢
C.水蒸气和氨气
D.氢气和二氧化碳
5.“龙生十子,子子不同”,这说明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下列变异现象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 )
A.杂交水稻产生的高产性状
B.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个大质优
C.消防战士受伤后形成的疤痕
D.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
6.如图是DNA、染色体、细胞、细胞核之间层次关系的概念图,下列选项与图示相符的是......( )
A.①细胞、②细胞核、③染色体、③DNA
B.①细胞核、②细胞、③染色体、④DNA
C.①细胞、②染色体、③细胞核、④DNA
D.①DNA、②染色体、③细胞核、④细胞
7.从生物的分类层次来看,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组是.......( )
A.鲫鱼和乌龟 B.麻雀和山鸡 C.鲨鱼和白鳍豚 D.海藻与金鱼藻
8.原始生命诞生后,最符合生物进化顺序的是......( )
A.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B.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
C.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D.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
9.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进行基因排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包括遗传病在内的各种疑难杂症问题。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C.基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基因可以发生改变
10.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优势,这说明......( )
A.适应的相对性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D.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11.科学家的观点往往是根据事实提出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属于事实的是.......( )
A.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B.鸟类和哺乳类与爬行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C.原始大气能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D.太空椒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12.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郑氏始孔子鸟化石证明,鸟类可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变异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3.生活在远古时期的生物,会在地层的书页中留下自己的种种痕迹,形成各种化石,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翻阅解读它的生前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地球上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早于单细胞生物
C.进化过程中低等生物不断灭绝,高等生物不断产生
D.始祖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如图表示一个从未受到破坏的沉积岩层的顺序,图中A、B表示两种化石挖掘时所处的地层,据图说明......( )
A.A比B出现的早
B.B可能是由A进化而来的
C.A比B简单、低等
D.A可能比B复杂、高等
15.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所利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曲线图,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
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
C.该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
D.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大量繁殖
16.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克隆羊“多莉”
B.通过体外受精产生“试管婴儿”
C.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烟草”
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大量的康乃馨
18.布丰和拉马克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
A.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C.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
19.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相应的证据支持。下列证据与假说不对应的是......( )
A.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星系越远退行的速度越快-大爆炸宇宙论
B.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C.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绕日公转
D.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大陆漂移学说
20.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近年来,科学家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证实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太阳进入活跃期时有利于人们观察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 的气体斑块。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金星”,它是全天中最亮的行星,如图中表示金星的是 (填字母)。
22.在初冬季节,生活在寒带的哺乳动物都会换上一身较厚的体毛,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 现象。
23.如图甲、乙两示意图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A、B、C、D和a、b、c、d分别代表各种生物群,据如图示意图分析:
(1)甲图代表 观点,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
(2)乙图代表 观点。
24.一只毛色为白色的家兔一窝生下5只小兔,其中3只小白兔,2只小黑兔。请问:家兔的毛色在遗传学上称为 。小兔的毛色不同,这是一种 现象。
25.我国是杨梅的原产地,余姚和慈溪的“荸荠种”杨梅更是享誉国内外。
(1)杨梅汁多、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 决定的。
(2)杨梅能开花、结果,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26.自“神舟四号”以来,有多种植物种子被带上太空进行实验,这些种子萌发成与众不同的植物,如豆角的大小竟可以与黄瓜相媲美,原因是种子内的 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些“太空蔬菜”发生变异。
27.美国科学家普鲁伊特和洛尔在研究一种叫拟南芥的植物时发现:亲代身上的某种基因可以在它们的子代身上完全消失,随后又突然在子二代身上重新出现。换句话说,基因也会隔代遗传!这一事实对现在的经典遗传定律构成了挑战。
(1)基因是DNA上的一些片段,能决定生物性状。从拟南芥的细胞结构分析,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中。
(2)面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一项是 。
A.尝试用其他理论进行解释 B.直接否定经典遗传定律
C.寻找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D.通过重复实验进行检验
28.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瓜的性状形形色色。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西瓜的红色果肉和黄色果肉
B.大个西瓜和小个西瓜
C.西瓜皮的有条纹和无条纹
D.甜西瓜和薄皮西瓜
(2)有人将幼小西瓜套上方形筐,培育出了方形西瓜,这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9.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类型数据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蛾的种类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 (填“遗传”或“变异”),有深色和浅色之分。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3)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而选择是 。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
30.如表是某学习小组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所测得的数据。请回答:
花生种子 吉林品种(外观红色) 山东品种(外观淡粉色)
长轴长度(mm)随机取样各30粒 14 14 15 15 13 11 19 19 18 18 18 21
11 13 13 15 14 14 16 15 17 19 16 19
15 14 13 13 15 14 15 17 17 18 16 19
11 14 12 15 10 11 21 22 16 18 20 17
13 13 14 13 13 13 14 20 16 14 15 16
(1)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基因组成相同的山东品种花生种子的长轴长度有长有短,这是由 所引起的变异;吉林花生种子的长轴长度的平均值 (填“大于”或“小于”)山东花生种子,这是由 的差异所引起的变异。
(2)实验用的30粒花生种子是通过随机取样获得的。以下选项中符合“随机取样”的做法是( )
A.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各发30粒
B.各发给足够数量的两品种花生种子,最好都不少于50粒
C.学生取花生种子时,不能用眼睛挑,摸最长的一粒依次测量
D.老师可从一袋花生种子中挑取50粒大的给学生测,获取数据
四、解答题(31题4分,32题6分,共10分)
3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特定的基因,转入其他生物中,从而产生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生物,这就是转基因技术。如图是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
(1)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的抗虫基因应导入到烟草细胞的 (填写细胞结构名称)中。
(2)抗虫烟草繁殖的后代 (填“具有”或“不具有”)抗虫性状。
(3)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人们对转基因褒贬不一。学校举行主题为“转基因利弊”的辩论赛,作为支持转基因的正方辩手,你应挑选下列观点中的 (选填序号)作为论据。
①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推广,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②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③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转基因生物可能成为外来物种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⑤转基因食品短期看没什么坏处,长期的危险难以预料
32.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厘米;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 1=L 2=2厘米;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厘米......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图丙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 表示υ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