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梦回繁华》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B.大昭寺是信教徒和藏族人朝佛的圣地。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他们双手合十,举过胸、额、头,然后平扑在地上。天天如此,以致使石板许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C.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D.这个小吃店虽然门面不大,但各种菜却是一应俱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中,“热闹场面的记录”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一句中,“丰富”是形容词。
C.“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一句中,宾语为“资料”。
D.“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个句子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4.下列句子去掉加点词语后意思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2分)
A.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B.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
B.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C.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D.我一进校门,就看见了“热烈欢迎新同学”这幅标语。
6.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4分)
①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___________
②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___________
③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________
④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________
7.“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 , 。 大运河的滟滟波光映照着扬州历史的变迁。可不是个好地方
下列三句话填入文段对应的空格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明月湖畔璀璨的灯光彰显着今日的辉煌
②木兰苑内的千年银杏诉说着隋唐风流
③东关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含蕴着明清时尚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B.《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C.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D.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9.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7分)
【活动一:画卷前世】
(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独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__________”删去。(1分)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2分)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画卷今生】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人民网香港2020年7月29日电(记者 陈然) 气势恢宏的“盛世长卷”、原汁原味的宋朝工艺、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本月26日,形式新颖的《清明上河如图.0》数码艺术香港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艺术展是其走出故宫、走向海外的第一站,力求通过全新的数码、文化及艺术语言,令《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为香港市民带来一场展现华夏瑰宝的世界级视听盛宴。
二、阅读理解(24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13分)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下列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含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严谨、工整、准确,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北宋时期的繁华乡村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的史料。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分)
(1)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中的“簇拥”的用法有何妙处?
(2)画面中“树木新发的芽”对表现画面内容有什么作用?
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
(2)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从说明方法及作用角度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千里江山图》
董强 刘峰
①《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杀青,时年仅18岁。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画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③《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环境的优美。
④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鲜明。
⑤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颜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⑥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被一场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悠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卷轴,视觉冲击强烈。刹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江山图》青绿设色,工笔细腻,意境悠远,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B.《千里江山图》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全卷景物分六部分,各部分间有长桥相连。
C.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主要取自石青和石绿,颜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
D.《千里江山图》中万千景象,美不胜收,各式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突出了说明对象的重要地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详尽地从技法、布局、构图、色调等方面介绍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成就。
C.文中加点的词“至今”准确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山水画卷。
D.本文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千里江山图》。
3.阅读全文,试简要概括《千里江山图》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C 解析:A.“绢”应读“juàn”,“瀚”应改为“翰”;B.“劲”应读“jìng”,“竿”应改为“杆”;D.“杻”应改为“纽”,“纤”应读“qiàn”。
2.A 解析:A项,“摩肩接踵”指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3.D 解析:D不是……而是表示的是并列关系。故选D。
4.C 解析:A.若去掉“相传”,就表示《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同一人,和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B.若去掉“可能”,就表示《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间是确定的,和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C.若去掉“一直”,意思变化较小。D.若去掉“基本”,就表示《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景物和文献中汴梁的记载完全一致,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5.A
6. ①举例子 ②摹状貌 ③打比方 ④引资料
7.D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仔细阅读语句,由②句中的“隋唐”、③句中的“明清”、①句中的“今日”可知,②③①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照应前面的“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②③①。
8.D 解析: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
9.(1)①说话 ②看——听
(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3)古画“活”起来——《清明上河图3.0》亮相香港
二、
(一)
1.C 解析:C项,“繁华乡村景象”错误,根据选文第一段“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可分析出。
2.(1)既表现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又侧面烘托出当时汴京一派繁华的景象。
(2)能调节画面的色彩和疏密,透露出北国早春的气息,增强了画面的繁华感。
3.(1)在介绍画面近郊风光时,大量使用了四字词语,仅十几字,却概括出非常丰富的内容,体现出本文语言概括力强,同时具有典雅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2)本句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二)
1.B 该项中“全卷景物分六部分,各部分间有长桥相连”与原文第③段“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2.C 根据原文第①段“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可知,C项“‘至今’准确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山水画卷”表述不正确,原文的“至今”指的是从宋代流传至今。故选C。
3.①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还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②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具有“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③每组群山主峰和辅峰结合,七组群山泾渭分明。④用色采用大青绿手法,颜色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⑤景观错落有致,与山水相融,展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梦回繁华
核心素养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难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图画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之一。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我们的国宝级文物,现在这幅画的真品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由于它的名气非常大,历代有很多画家临摹、仿制,现在网络上看到的多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合作画成的清院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仿制品。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当一回宋朝人,看看大家眼中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宋代生活。
二、题目解读
“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表达了人们对繁荣昌盛的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极富韵味。
三、新知认知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4.8cm、长528.7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四、预习交流
(1)订正字音
汴梁(biàn) 料峭(qiào) 跋涉(bá) 漕运(cáo) 沉檀(tán) 遒劲(qiú)
题跋(bá) 擅长(shàn) 簇拥(cù) 舳舻相接(zhúl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坊 纤 劲
(2)词语释义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艺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的不安定和外来的侵略。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绢本:写在绢上或画在绢上的字画。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慢板:与文中的柔板、快板、紧板等都是音乐术语,表示音乐的节拍。
料峭:微寒。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连成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无暇一顾:没有空闲的时间看一眼。
脚店:小客店。
一应俱全:应有的都有了,形容一切具备。一应,一切。
(3)近义词辨析
题材——体裁
两个词都与文学作品有关。“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还是无韵,可以分为诗歌和散文;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2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作画时间、背景。
第3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4.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明确: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
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②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
六、内容解析
1.作者是怎样介绍画面的各个部分的?
明确:画作开卷——汴城近郊
(1)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
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 进入大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画作中段——汴河两岸、拱桥
(2)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写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写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写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幕。
画作后段——汴梁市区
(3)介绍画面后段描写的街道。
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种类,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他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七、说明方法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面作品中____________的一幅。(最具代表性)举例子。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绘画的题材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下面的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4.第5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明确:作比较。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明确: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
八、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1.“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是最早出现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第一段第3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明确: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试简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主要”、第三句话中的“相传”、第四句话中的“可能”这三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中的“主要”从范围上加以限定,说明张择端活动的大概时间范围,照应后面的“生卒年不详”。
第三句中的“相传”指《西湖争标图》是张择端所作的说法长期以来互相传说,并非确实有据,用语留有余地。
第四句中的“可能”表示只是估计、推测的情况,实际的作画时间并不确定。这三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4.比较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明确: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5.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宽二十多厘米,长五百多厘米。
第二组:A.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内街市、城郊到汴河的繁华景象。
第三组:A.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B.整个长卷人物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
6.《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找出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清明上河图》。
“重要形象资料”几个字是这句话的重点,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领域中一张重要的形象名片,展现了“北宋汴梁”这一特定历史的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8.课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善用四字短句,长短句结合
概括力强,有节奏感,语言典雅富于蕴味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②引用典籍,借用术语
典雅、精炼,知识性强,语言富于变化。
③遣词准确,造句精炼
准确、简约,既体现文体特点,又极富表现力。
④有说明有叙述有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叙述清晰,说明准确,议论点睛;既展现历史故事,又介绍相关知识,又表明观点态度,相得益彰,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九、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明确: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画作创作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作者张择端又“生卒年不详”,若不尽量弄清楚他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就不可能了解这幅画作的真正价值。
2.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列举《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3.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
明确:本文主要想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清明上河图》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汴梁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面貌,而整个北宋汴梁空前繁荣,作者用“梦回汴梁”也能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且文中说到“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但“梦回繁华”更能引人深思。除此之外,“梦回繁华”也比“清明上河图”等其他题目更具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明确:(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十、拓展延伸
●汴京城楼(PPT)
●繁华背后的危机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图中的标志建筑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
北宋后期,辽金两国的奸细多次暗访汴京,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而画家唯独将骆驼队和胡人画在不设防的城门口。徽宗朝军力日渐衰败、国防渐趋淡漠,亡国似乎指日可待。
●繁华落幕,反思繁华(PPT)
十一、教师寄语
●继往开来,护卫繁华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
愿以吾辈之青春,
护卫盛世之中华!
十二、本课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了一种体裁:文艺性说明文。
品了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说明对象)。
游了一座名城:汴京(繁华)。
懂了一些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举列子。
赏了一种语言:生动典雅。
十三、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xiàng( )、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幅图画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摄( shè )取 长而不rǒng( 冗 ) 街xiàng( 巷 )
(2)文中有个错别字是“ 副 ”,正确写法是“ 幅 ”。
(3)“线条遒劲”中,“遒劲”的意思是 雄健有力 。
(4)将画线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
画中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B.《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古都风貌。
C.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 )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 )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作比较 )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 )
十四、作业布置
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欣赏视频
《清明上河图》全景
同学们,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图画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之一。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我们的国宝级文物,现在这幅画的真品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由于它的名气非常大,历代有很多画家临摹、仿制,现在网络上看到的多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合作画成的清院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仿制品。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当一回宋朝人,看看大家眼中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宋代生活。
新课导入
22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表达了人们对 繁荣昌盛的社会 的追求和向往,极富韵味。
繁荣昌盛的社会
题目解读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难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素养)
核心素养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
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
描写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
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这件现实
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简介
新知认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hàn lín( ),据张著tí bá( ),“后习绘画”, shàn cháng( )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chéng guō(
),自成一家。
(2)据后代文人kǎo dìng( ),《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3)疏林薄雾,农舍tián chóu( ),chūn hán liào qiào(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翰林
题跋
擅长
城郭
考订
田畴
春寒料峭
预习检测
(4)在进入大道的chà dào( )上,是众多仆从cù yōng( )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tà qīng( )扫墓归来的权贵。
(5)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cháng tú bá shè( )的xíng lǚ( )。
(6)汴河上有一座规模hóng chǎng( )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
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7)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luò yì bù jué( ),士农工
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8)《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shè qǔ
( )对象。
(9)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jìng(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岔道
簇拥
踏青
长途跋涉
行旅
宏敞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摄取
遒劲
2.看意思说成语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船只收首衔接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
跋山涉水
络绎不绝
舳舻相接
摩肩接踵
朗读课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
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体感知
2.速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
(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为什么这样写?
好处:①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②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
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5.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画作开卷——汴城近郊
1.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
先介绍 近郊风光
再介绍 赶集的乡人
然后介绍 进入大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
最后介绍 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内容解析
开卷处(近郊的风光)
画作中段——汴河两岸、拱桥
2.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写 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
再写 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
最后 详写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幕
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画作后段——汴梁市区
3.介绍画面后段描写的街道。
先介绍 街道房屋店铺
再介绍 店铺经营种类
最后介绍 各行各业及行人
后段(市区的街道)
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
略写: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时详写了汴河上的拱桥,略写了其他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
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安排,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读者很容易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绘画的题材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
举例子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摹状貌
说明方法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1.“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是最早出现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2.第一段第3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不能。
3.试简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主要”、第三句话中的“相传”、第四句话中的“可能”这三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第一句中的“主要”从范围上加以限定,说明张择端活动的大概时间范围,照应后面的“生卒年不详”。
第三句中的“相传”指《西湖争标图》是张择端所作的说法长期以来互相传说,并非确实有据,用语留有余地。
第四句中的“可能”表示只是估计、推测的情况,实际的作画时间并不确定。这三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比较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5.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宽二十多厘米,长五百多厘米。
A.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内街市、城郊到汴河的繁华景象。
A.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B.整个长卷人物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
6.《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7.找出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清明上河图》。
“重要形象资料”几个字是这句话的重点,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领域中一张重要的形象名片,展现了“北宋汴梁”这一特定历史的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8.课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1)善用四字短句,长短句结合
概括力强,有节奏感,语言典雅富于蕴味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2)引用典籍,借用术语
(3)遣词准确,造句精炼
典雅、精炼,知识性强,语言富于变化。
准确、简约,既体现文体特点,又极富表现力。
(4)有说明有叙述有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叙述清晰,说明准确,议论点睛;既展现历史故事,又介绍相关知识,又表明观点态度,相得益彰,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画作创作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作者张择端又“生卒年不详”,若不尽量弄清楚他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就不可能了解这幅画作的真正价值。
合作探究
2.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
作者列举《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3.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
本文主要想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清明上河图》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汴梁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面貌,而整个北宋汴梁空前繁荣,作者用“梦回汴梁”也能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且文中说到“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但“梦回繁华”更能引人深思。除此之外,“梦回繁华”也比“清明上河图”等其他题目更具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汴京城楼
拓展延伸
繁华背后的危机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图中的标志建筑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
北宋后期,辽金两国的奸细多次暗访汴京,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而画家唯独将骆驼队和胡人画在不设防的城门口。徽宗朝军力日渐衰败、国防渐趋淡漠,亡国似乎指日可待。
繁华落幕,反思繁华
继往开来,护卫繁华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
愿以吾辈之青春,
护卫盛世之中华!
教师寄语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本课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了一种体裁:文艺性说明文。
品了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说明对象)。
游了一座名城:汴京(繁华)。
懂了一些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举列子。
赏了一种语言:生动典雅。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随堂练习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xiàng( )、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幅图画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摄( shè )取 长而不rǒng( 冗 )
街xiàng( 巷 )
(2)文中有个错别字是“ 副 ”,正确写法是“ 幅 ”。
(3)“线条遒劲”中,“遒劲”的意思是 雄健有力 。
(4)将画线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
画中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
shè
冗
巷
副
幅
雄健有力
画中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B.《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古都风貌。
C.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
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 )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 )
打比方
列数字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
作比较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
举例子
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
作业布置
梦回繁华
繁而不乱
长而不冗
《清明上河图》
情感
语言
特征
对象
赞叹、自豪
平实
典雅
详略得当
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赏析一幅画。
过程与方法:品析文中重点段落,理解作者是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除此之外,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生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说明顺序;(2)说明方法;(3)融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艺性的说明语言;理解标题“梦回繁华”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阅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本文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阅读时加以体味,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短语。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二、预习任务
1.先浏览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扫除字词句障碍,并记下疑难的问题。
2.带着以下问题细读课文。(有难以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内)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3)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4)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6)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7)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绢本( ) 檀木( ) 驮着( ) 题跋( ) 擅长( )
翰林( ) 遒劲( ) 田chòu( ) cù( )拥 shè( )取
rǒng( )长 春寒料qiào( ) 长途bá( )涉 摩肩接zhǒng( )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活跃 扫暮 酒劲 络绎不绝 B.题材 漕运 宏敞 细致入微
C.拱桥 酒肆 城郭 无瑕一顾 D.街巷 岔道 踏青 梳林薄雾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料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4)_____________:(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使人们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
《清明上河图》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密。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7.全文是怎么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8.结合下面的两句试着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②“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文中标记)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明确:
4.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明确:
二、内容解析
1.作者是怎样介绍画面的各个部分的?
明确: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三、说明方法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2.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下面的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
4.第5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明确: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
明确: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明确:
四、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1.“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
2.第一段第3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明确:
3.试简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主要”、第三句话中的“相传”、第四句话中的“可能”这三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明确:
4.比较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明确: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
5.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宽二十多厘米,长五百多厘米。
第二组:A.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内街市、城郊到汴河的繁华景象。
第三组:A.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B.整个长卷人物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
6.《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
7.找出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清明上河图》。
“重要形象资料”几个字是这句话的重点,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领域中一张重要的形象名片,展现了“北宋汴梁”这一特定历史的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8.课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力强,有节奏感,语言典雅富于蕴味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雅、精炼,知识性强,语言富于变化。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确、简约,既体现文体特点,又极富表现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述清晰,说明准确,议论点睛;既展现历史故事,又介绍相关知识,又表明观点态度,相得益彰,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明确:
2.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
明确:
3.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
明确:本文主要想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清明上河图》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汴梁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面貌,而整个北宋汴梁空前繁荣,作者用“梦回汴梁”也能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且文中说到“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但“梦回繁华”更能引人深思。除此之外,“梦回繁华”也比“清明上河图”等其他题目更具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明确:(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六、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xiàng( )、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幅图画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摄( )取 长而不rǒng( ) 街xiàng( )
(2)文中有个错别字是“ ”,正确写法是“ ”。
(3)“线条遒劲”中,“遒劲”的意思是 雄健有力 。
(4)将画线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B.《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古都风貌。
C.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
七、作业布置
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
【课后导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倶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概括课文选段的内容。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为什么本段说漕船穿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4.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文章起到了什么作用?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6.在文中划分选段的层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赏析一幅画。
过程与方法:品析文中重点段落,理解作者是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除此之外,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生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1)说明顺序;(2)说明方法;(3)融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说明语言。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艺性的说明语言;理解标题“梦回繁华”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阅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本文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阅读时加以体味,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短语。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二、预习任务
1.先浏览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扫除字词句障碍,并记下疑难的问题。
2.带着以下问题细读课文。(有难以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内)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写到了绘画题材的拓展。
写这些,即紧扣文题,又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4)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5)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6)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7)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它“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8)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1)艺术价值: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史学价值: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为12世纪中期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绢本( ) 檀木( ) 驮着( ) 题跋( ) 擅长( )
翰林( ) 遒劲( ) 田chòu( ) cù( )拥 shè( )取
rǒng( )长 春寒料qiào( ) 长途bá( )涉 摩肩接zhǒng( )
答案:juàn tán tuò bá shàn hàn qiú jìng 畴 簇 摄 冗 峭 跋 踵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活跃 扫暮 酒劲 络绎不绝 B.题材 漕运 宏敞 细致入微
C.拱桥 酒肆 城郭 无瑕一顾 D.街巷 岔道 踏青 梳林薄雾
解析:A.扫暮——扫墓 C.无瑕一顾——无暇一顾 D.梳林薄雾——疏林薄雾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料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4)_____________:(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答案:(1)形容微寒(多指春寒)。(2)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3)摩肩接踵 (4)络绎不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使人们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
《清明上河图》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密。
解析:A.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者“使”;C.缺少宾语,句末加“的担忧”;D.搭配不挡,“结构严密”应改为“结构严谨”。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答案:(1)列数字 (2)做描摹 (3)打比方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7.全文是怎么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8.结合下面的两句试着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②“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本文大量的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2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作画时间、背景。
第3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4.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明确: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
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②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
二、内容解析
1.作者是怎样介绍画面的各个部分的?
明确:画作开卷——汴城近郊
(1)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
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 进入大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画作中段——汴河两岸、拱桥
(2)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写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写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写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幕。
画作后段——汴梁市区
(3)介绍画面后段描写的街道。
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种类,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他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三、说明方法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面作品中____________的一幅。(最具代表性)举例子。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绘画的题材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下面的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4.第5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明确:作比较。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明确: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
四、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1.“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是最早出现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第一段第3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明确: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试简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主要”、第三句话中的“相传”、第四句话中的“可能”这三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中的“主要”从范围上加以限定,说明张择端活动的大概时间范围,照应后面的“生卒年不详”。
第三句中的“相传”指《西湖争标图》是张择端所作的说法长期以来互相传说,并非确实有据,用语留有余地。
第四句中的“可能”表示只是估计、推测的情况,实际的作画时间并不确定。这三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4.比较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明确: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5.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宽二十多厘米,长五百多厘米。
第二组:A.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内街市、城郊到汴河的繁华景象。
第三组:A.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B.整个长卷人物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
6.《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找出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清明上河图》。
“重要形象资料”几个字是这句话的重点,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领域中一张重要的形象名片,展现了“北宋汴梁”这一特定历史的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8.课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善用四字短句,长短句结合
概括力强,有节奏感,语言典雅富于蕴味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②引用典籍,借用术语
典雅、精炼,知识性强,语言富于变化。
③遣词准确,造句精炼
准确、简约,既体现文体特点,又极富表现力。
④有说明有叙述有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叙述清晰,说明准确,议论点睛;既展现历史故事,又介绍相关知识,又表明观点态度,相得益彰,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明确: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画作创作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作者张择端又“生卒年不详”,若不尽量弄清楚他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就不可能了解这幅画作的真正价值。
2.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列举《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3.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
明确:本文主要想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清明上河图》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汴梁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面貌,而整个北宋汴梁空前繁荣,作者用“梦回汴梁”也能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且文中说到“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但“梦回繁华”更能引人深思。除此之外,“梦回繁华”也比“清明上河图”等其他题目更具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明确:(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六、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xiàng( )、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幅图画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摄( shè )取 长而不rǒng( 冗 ) 街xiàng( 巷 )
(2)文中有个错别字是“ 副 ”,正确写法是“ 幅 ”。
(3)“线条遒劲”中,“遒劲”的意思是 雄健有力 。
(4)将画线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
画中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B.《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古都风貌。
C.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 )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 )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作比较 )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 )
七、作业布置
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
【课后导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倶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概括课文选段的内容。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为什么本段说漕船穿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4.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文章起到了什么作用?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6.在文中划分选段的层次。
答案:
1.选段介绍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风景。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特点和外形精美的特点。
3.因为此处的画面非常具有动感,生动描绘了船夫们的一系列动作,让观图者体会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4.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桥上、岸边和过往行人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漕船过桥时的热闹景象。
5.句子采用了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6.第一层:“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第二层:“圃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第三层:“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