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方英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问题.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应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画平行线、度量角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即画图测量的能力).
2.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理.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理过程.
(三)疑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2-58,
(1)∵∠1______∠2(已知),∴a∥b( )
(2)∵∠2______∠3(已知),∴a∥b( )
(3)∵∠2+∠4=______(已知),∴a∥b( )
2.如图2-59,(1)已知∠1=∠2,则∠2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1=∠2,则∠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如图2-60,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两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C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 平行线的性质(1)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已有一对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2-61),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已有一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E′F′,使它截平行线AB与CD,得同位角∠3、∠4,利用量角器量一下,∠3与∠4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2-62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a∥b(已知),∴∠1=∠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给出板书:
[板书]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推导同旁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定义)
∴∠2+∠4=180°(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a∥b(已知见图2-63),∴∠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已知),∴∠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2-64: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从∠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后<出示投影片3>
例图2-65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A=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B和∠C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正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 解:∵AD∥BC(梯形定义),∴∠A+∠B=180°.∠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80°-∠A=180°-115°=65°.∴∠C=180°-∠D=180°-100°=80°.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2-66,已知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
(1)∠DAB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EA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BAC、∠BAC+∠B+∠C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 2-67,A、B、C、D在直线上,AD∥EF.
(1)∠E=78°时,∠1、∠2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F=58°时,∠3、∠4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唯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归纳总结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2-68,
(1)∵a∥b(已知),∴∠1____ ____∠2( )
(2)∵ a∥b (已知),∴∠2____ ____∠3( )
(3)∵a∥b(已知),
∴∠2+∠4=______(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2-69,已知D是AB上的一点,E是AC上的一点,∠ADE=60°,∠B=60°,∠AED=40°
(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
(2)∠C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达到清楚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