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白杨礼赞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15: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白杨树 - 杨柳科落叶乔木
白杨树(Populus alba)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高15~30米,树皮灰白色,是一种很普通的树。生存能力极强,大路边,田埂旁,就有它的存在。可以当柴烧,打家具,做屋檩栋梁,制作农具、制作物品盒。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树形高大,银白色的叶片在微风中摇、阳光照射下有特殊的闪烁效果。
白杨树
左河水
置身寒瘦也成行,走土飞沙是绿墙。
直正清白随召唤,愿为柴火敢为梁。
15 白杨礼赞
解题:
带着崇敬的心情赞美

任务一 绘制课文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
活动:大声朗读课文,利用语言标志(反复出现的词句)寻找文章的线索
1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1段
2 .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
凡的一种树 ——第4段
3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
的树! ——第6段
4 .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5.……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9段
“不平凡”-----感情线索,将对高原景色的描写、白杨树形象的刻画、象征意义的揭示绾合在一起,体现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示例一】
“那”“极普通”和“实在”要重读,“然而”和“不平凡”语速要慢一些,“然而”慢读能突出转折的意味,“不平凡”开启了下文对白杨树气质形象的描写,要读得坚定有力量,以此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这”和“极普通”要重读,“决不是”则要进一步加重语气,表现对白杨树的极力赞美,应一字一顿,以示突出。
【示例二】
“那就是白杨树”中的“那”字说明作者这个时候远远看到白杨树,带着一种惊喜的口气。“这就是白杨树”中的“这”字则拉近了距离,要读出更加亲近、更加深情的赞美之意,这样朗读就有了层次,文意就有了起伏。全文首中尾相呼应,一唱三叹,反复咏唱,崇敬之意,复沓出现,把礼赞之情推向高潮。
朗读设计:
段落 内容简述 主题概括
1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开篇热情赞白杨
2--4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两面写高原的景象带给人的感受。
形神兼备绘白杨
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9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观点,有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白杨礼赞》结构梳理
环境烘托衬白杨
先抑后扬颂白杨
鲜明对比突白杨
5--6
7--8
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气质
全文以白杨为中心,礼赞为血脉,以不平凡为纲,辅之以巧妙地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写作思路上:引出事物、描绘事物、托物寓意,层次井然,赞美之情得到淋漓尽致地抒发,文章的主题也因结构的逻辑力度涂上强烈的论辩色彩,气势磅礴,颇具激情和豪气。
不平凡
内在气质
外部形态
生长环境
任务二 品读课文,描绘白杨形象



淡青色
不斜生
靠拢
有晕圈
片片向上
向上
笔直
宽大
光滑

笔直
无旁枝
丈把高
外形
进取
团结
质朴
力 争 上 游
活动:细读第五段,和同学交流白杨树的形态特征
活动:课文中没有插图,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下面同学所绘的“白杨图”中选一幅作为课文的
插图,并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可以从绘画主题、内容、色彩远择、构图设计等角度进行解读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作品四
学生作品1
在这幅画中,有麦田、白杨树,贴合了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麦田还没有全熟,掺杂着稀疏的黄色的麦子,在微风中摆动。此时映入眼帘的是白杨树,虽然只有寥寥几棵,但无一不笔直。
在画白杨树时,我想要把白杨树那种挺直的劲儿画出来,它的枝条永远指向天空,就像北方农的豪迈情怀。地上的黄土可以说明这里十分干燥,环境恶劣,在这样的境下,白杨树显得格外坚韧,生长力格外强。(内容)
学生作品2
我的这幅画运用了很多色彩,首先是黄土的黄色,麦浪的绿色,白杨树皮的银色和淡青色,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在这里我还画了蔚蓝的天和十分耀眼的太阳,这是我的想象,书中没有说到。
我通过“黄绿错综”“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这些文章中的句子,大概确定了这些景物的位置,描绘出了这一幅景色。(色彩)
学生作品4
颜色的选择上,土地是“黄绿错综”的,白杨树的树干是“微微泛出淡青色”的。蓝色部分是白杨枝条叶片交错之间露出的天空,这是为了体现白杨的高耸和高原的开阔。
构图上,选择作者乘车看白杨的视角,体现白杨耸立的姿态。画了一排白杨,但主要体现其中一棵,体现伟丈夫”。(色彩、构图)
学生作品3
白杨树,主要是以绿色调为主,树叶由不同的绿色渐变而成,树干则是银色与淡绿相结合。整个画面以白杨树为主,田地为辅,突出白杨树挺拔、上进的特点。(色彩、主题)
《秋天的白杨树》【荷兰】梵高
《白杨树》【 法国】保罗·塞尚
思考:这两幅世界名画合适插图吗?为什么?
【 法国】保罗·塞尚《白杨树》,在这幅画中所绘景致在帕蒂村的马古维尔城堡附近,种着白杨树的小径呈“S”形曲线,显得生气勃勃。在倾斜和笔触间利用浅淡颜料而留出的空白则使光和空气的这种运动变得更加明显。以整齐划一的笔法绘出的图案,显得非常有活力,使叶片在风中抖动的参天大树显出一种近乎音乐的节奏感。
《秋天的白杨树》【荷兰】梵高
秋色十月,一个农妇行走在黄昏时候的白杨树林荫道中,天空晚霞十分灿烂。她劳作了一天返回村庄。白杨林荫道两旁树木上的叶子几乎快落光了,只有左侧的一棵白杨树上,悬挂着的几片赭红的叶子极为醒目,它使这个秋天的傍晚的氛围非常凋零,也使这个走向落日的农妇的影子更加孤单和悲凉。
任务三 诵读课文,解读文本“弦外之音“
活动:诵读课文第六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精神
错落有致的反问、排比句式,层层递进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活动:阅读链接材料,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1938年底,茅盾应朋友之邀赴新疆学院任教。12月20日从香港出发,途经兰州,住了一些时候,第二年3月经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总司令。接受朱总司令的邀请,全家同去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将近5 个月。同年10月,茅盾夫妇和董必武同志一起乘八路军军车从延安到达重庆。
【材料二】
我写了一篇散文,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风景谈》,这是我的第二篇“见闻录”。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当初曾担心图书审查会的老爷们通不过,谁料居然全文登出来了。董老读了文章之后,笑着对我说你写得很好。国民党审查官低能得很,你谈风景,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茅盾回忆录·中》
【材料三】
针对国统区的文艺论争,“内容问题,无疑的必须是抗战的现实。”茅盾认为“所以抗战的现实,不能不是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怒吼,血淋淋的斗争生活。这是一个中心轴,一切依此轴而旋转。”中国作家所必须反映者,正是这样的抗战的现实。
----改编自茅盾《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
【材料四】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茅盾《风景谈》
链接整理:
1、“以自志五年漫游中所得最深刻之印象。”
2、文艺应该反映人民觉醒的抗战现实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3、国统区政治审查苛刻,只能借景物写政治。
茅盾借五年漫游的深刻印象写人民觉醒的抗战现实,体现文艺者的职责和良心----对西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的抗日军民的崇高赞美。
全面抗战:积极抗战
政府抗战:消极抗战
抗战的方向
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了解茅盾的心志
题白杨图
茅盾
余曾作短文曰《白杨礼赞》,画家某取其意作白杨图,为题俚句。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既有对白杨挺拔向上的形象和团结一致品格的赞颂,也有茅盾对画与文精神、风格的一致及作家同画家的契合感到十分惬意,还有茅盾那颗燃烧着抗日烈火的赤子之心、热忱的爱国之情和崇高品格及战斗英姿,犹如伟岸、挺拔的白杨,清晰可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任务四 聚焦象征,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活动:再读课文第7段,和同学探究:白杨树象征什么?它和被象征物之间有什么相通点?有什
么好处?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手法。
就意义关系来说,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或凭着某种关联,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就表达方式来说,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使之能够含蓄地显示其象征意义。
就目的来说,象征主要是通过暗示引起人们的联想,表达比较深刻的事理,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知识卡片:
探究明确:
(1)北方的农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共同的特点∶形神皆似,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
强挺立,它的伟岸的姿态和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的气质都与北方的军民以及
他们身上的精神意志相似;境遇相似,树与人在西北都极为常见、普通,不被人
重视,但是面对困苦的岁月,都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
(3)《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白杨树到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是外在的形象,也是内在的精神品质,
这种由此及彼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印象的加强,也是象征手法艺术魅力的体
现;从写作背景来说,作者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借白杨树
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符合当时
的现实情况,也显得含蓄隽永。
活动: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说明:《爱莲说》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贞节,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反映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赠从弟》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为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相同点:
象征
小题大做
托物寄情
情理结合
象征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思想、精神,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重在言志。
活动:区分象征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细致描写事物
突出某种特征
赋予象征意义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1、仔细观察事物,描摹事物。
2、寻找象征物和象征对象的共通点: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积淀有某些较固定的意义,如
梅花凌霜傲雪,莲花淡雅脱俗,牡丹富贵荣华等;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可能赋予这
一事物某种特定含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但茅盾将自己的情
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和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
象征意义。
3、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和审美。
练笔运用:
【古诗中的象征】
郑思肖咏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用在寒风中坚韧的菊之“象”,意指人在逆境中仍有节操。
郑板桥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在风中坚劲的竹之“象”,意指人在冲击中的坚守。
王冕说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洁白芬芳的梅之“象”,意指

徐庭筠赞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竹的骨节和空心之“象”,意指 。
【现代诗中的象征】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人正直高尚的品质
人的气节和虚心
礁 石:具有无比坚定意志和顽强抗争
精神的英雄
总 结
《白杨礼赞》是西北游记的代表,西北文学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合作的坚强抗战力量,是一股激昂的时代气流,它的发表一改传统抒情散文内向柔和的审美情趣。
课文也是托物言志的经典名著,茅盾用白杨这个意象表达高昂、铿锵有力的抒情姿态,对中国以后的抒情散文具有重要的影响。
白杨树就是茅盾自身的写照,挺拔,伟岸,正直,倔强,联系群众,奋发向上,铮铮铁骨,耿耿衷肠。茅盾从为人民到为革命,自觉到位为革命写作,他以《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不朽著作反映时代面貌,树立了一块又一块时代丰碑。
没有婆娑
屈曲盘旋
算不得好女子
伟丈夫
欲扬先抑
拟人。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相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欲扬先抑,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伟岸、正直、朴质
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补充学习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 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婆 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倔 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 颀:美而高。颀,修长。
鄙 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开垦 主宰 倦怠 倔强 婆娑 虬枝
傲然 修颀 鄙视 参天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kén
z i
dài
júe jiàng
pósuō
qiú
ào

b
cān

yān

y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