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 必修三 专题五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 必修三 专题五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4 08: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浮生若暖
一、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
(一)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1、指导方针: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主要内容: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3、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一、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
(二)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
②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
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扫盲运动徽章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识字证书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1949年
1964年
80%以上
38.1%
年均扫盲604.3万人
6.72%
12.21%
15.88%
23.5%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
(二)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2、明确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
(二)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4、“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1)两种教育制度: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2)两种劳动制度: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
(3)意义: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初等学校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1949 205所 11.7万人 5 219所 127万人 34万多所 2 400万人
1965 434所 67.4万人 81 274所 1 141万人 168万多所 11 620万人
(三)教育成就与意义
1、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3、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挫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1966—1976)
(一)背景:“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大革命”爆发
(二)表现
1、各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挫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1966—1976)
(二)表现
3、开展“教育革命”
(1)改革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2)改革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3)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①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②1970恢复高校招生:以工农兵为对象,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二、挫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1966—1976)
(三)阅读图表,分析文革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一)背景: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
(二)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者政治上获得新生;
2、1977年恢复高考,同时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二)措施
3、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二)措施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5年):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三)取得的成就
教育法律法规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成就1: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三)取得的成就
成就2: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三)取得的成就
成就3: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6至今)
(四)新世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导方针: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知识拓展】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1、发展历程:
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教育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遭遇挫折:“大跃进”时期,“教育大跃进”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③迎接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迎来春天。
【知识拓展】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2、经验教训
①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1.(2022·北京·高考真题)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堂检测】
A
2.(2015·全国·高考真题)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堂检测】
D
3.(2022·浙江·高考真题)新华社北京某日讯:“一九七七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今天为止已经胜利结束。广大人民赞扬这次高校招生考试……(是)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广开才路的盛举。”这场冬季里的春闱,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当时是( )
A.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 B.“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 D.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当堂检测】
A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