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背
影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课文导入
对于母爱,友爱,同学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今天我们就—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文章结构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层次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
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2.“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3.“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
“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真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因家中境况悲凉而落泪,父亲强咽心中苦悲,反而来劝慰“我”,更见父亲的体贴。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体会:
1、父亲说的“四句话儿”
2、父亲的“四次背影”
3、我的“四次流泪”
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1
2
3
4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父亲的话儿
父亲的四次背影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四写背影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第二次背影的?
肖像描写:衣着描写
找出对父亲的衣着描写,突出了什么颜色?为什么突出这种颜色?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突出黑色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四次背影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动作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的四次背影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
地流下眼泪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
2
3
4
我的四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
最后一次流泪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 原因呢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 原因呢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 原因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2.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来看,“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但有时也略有些不耐烦。就文章整体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因而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行为让“我”的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李广田
叶圣陶
吴晗
名家点评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写作特点】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
【写作特点】
作业内容
1、课后读读写写
2、 金牌练习册所有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