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持续发展》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持续发展》知识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5 11: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类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的增长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话在相应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接纳并转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庆弃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与此同时,环境也疼是将这些影响和变化反作用于人类。
2.人口增长迅速:近百年来世界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如果人口仍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继续增长,那么,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100 亿。
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除此以外,现代社会上,人们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
3.人均资源危机:地球上的自然过源是有限的,地球对人口的承困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粮食能源、交通、住房、教育 、医疗、文化、电乐等一系列需求的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4.地球承载能力有限:科学家根据全球光合作用产物的 40% 可为人类活动所利用这一原理,推断出地球表面目前可以供养 80 亿到 150 亿人口。如果人口总最不加以控制,地球将无法维持人类生存的安全和文明的延续。人类最终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5.对我国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人口增长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1.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古时期,人口称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很小,资源消费十分有限,对地球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农业社会时期,由于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维持生存,出现了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刀耕火种、过度砍伐森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影响地球环境,局部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开始出现。
2.环境污染问题: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室前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一些农药和化工产品、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工矿区排出的废弃物开始较大规模污区环境。特别是近百年来,宴源和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水体污区、大气污染、核污染、垃圾污染、酸雨等重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正在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持续加剧 ,即使在人连罕至的南、北极冰层中,也检测到有害物质的售量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化石燃料的影响: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02、NO2,、SO2, 等含量。大气中 C02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SO2, 消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
4.水资源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资源的危机,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化石燃料消耗殆尽的日子迟早会到来,能源危机是人类发展中一个极大的优患;可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 “肺" 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5.环境问题的加剧:人类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和成本。目前,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表现得最为突出。全世界每年排和大气层的污染物高达 10 亿吨,其中大部分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人类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废气。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原本蔚蓝的天空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存。
第2节 能源及其利用
一.能源的种类
1.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涉及的能源有: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
2.根据获取方式对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2)二次能源:我们利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是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称为二次能源。
3.根据是否可以再生对能源分类:
(1)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
4.新能源的类别: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
二.化石能源
1.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千百万年前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
地质年代形成的,通常称为化石能源。
2.煤: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它是由地球上古代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经长期演变而成的。大约在距今几千万年至几亿年之间,地球上曾有过气候非常温暖湿润、植物非常茂盛的时期。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批生长繁茂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在缺氧的条件下,经过复杂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煤。
3.石油:石油是埋藏在地下的一种可燃性液体能源,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我们平时使用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的形成过程和煤相似,千百万年以前,低等生物遗骸大量沉积,随着沉积层的不断增加,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慢慢变成了石油。在石油的形成过程中,还释放出天然气。天然气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石油和天然气渗流到坚硬的岩石层,并在岩层下面集聚起来。世界上石油的贮量比煤少得多,分布也更不均衡。
三.新能源
1.能源需求量大的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当今世界正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常规能源时期,向着以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时期过渡。
2.太阳能:太阳几乎是我们所使用的各种能量的源泉。在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传递到地球,其中又只有不到一半被地球接收。即使这样,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仍然是十分巨大的。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受到太阳的照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太阳能是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源的源泉。今天,我们开采化石能源来获取能量,实际上就是在开采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
3.太阳能的利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太阳能取暖、晒衣物、发展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找到了更多利用太阳能的方法和途径。例如,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利用太阳能灶做饭,利用光伏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建造太阳能电厂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等。
4.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类型。目前运行的核电站都是利用裂变能来发电的。由于原子核裂变时会产生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和公众对核能安全性的担心等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这类核电站的进一步发展。
5.潮汐能: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涨潮的过程中,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而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在落潮的过程中,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逐渐降低,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潮汐发电就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坝,形成水库,大量蓄积海水,并利用安装在大坝中的水轮发电机进行发电。
6.风能:风具有能量,是一种天然能源。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能就越大。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力推动叶轮转动,然后叶轮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在风力发电场上安装多台大型风力发电机,并根据地形和主风向排列,共同向电网供电。
7.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中的太阳能,它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辐射能量的02%。生物质能主要来自于柴薪、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绿色植物等。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
1.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与提升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2.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如循环利用家电和交通工具;购买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产品;在房屋上安装绝热材料、太阳能电池板或安装新型窗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电厂使用可就近获取的替代型能源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
3.开发新能源: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开发新技术以拓展能源来源,且要逐步转向以利用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
4.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的意义:能源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对常规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保障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需要改变现有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探究能源利用的新途径,开发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3节 低碳生活
一.碳排放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些科学家认为大气中含量过高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控制“碳排放”已成人们的共识。
2.碳循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入大气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CO2 也排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 ,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大气中的CO2 含量及影响:如果CO2 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使得大气中的CO2 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更强的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CO2 排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CO2 的吸收能力,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CO2 含量。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国际对低碳的计划: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对2008年到2012年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即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美国宣布在未来5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20%。毫无疑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我国对低碳的计划:我国也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方案,预计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10年下降17%。
三.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诚少对大气的污染。“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种理念和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文
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并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这三个方而相互依赖,不可分割。这就要求人类在发展中关注生态和谐、讲究经济效益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特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例如,使用的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恢复。
5.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生活水平,增强国力。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质量。
(2)可持续发展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改善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
(3)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
6.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要求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1.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人口控制、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2.科学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例如,我国2010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一2030年),是环境保护部门依据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科学理论制定出来的,它提出了未来20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
3.科学可以为解决资源危机提供理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都需要依靠科学。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蕴量巨大。我国在2011年的装机容量比2010年增长39.4%。
4.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探究自然灾害的成因:从而提高自然灾害预报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服务。例如,人们利用卫星云图来监测台风的活动情况,为准确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提供依据。
5.科学可以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噪声等的防治和处理,我们都需要依靠科学知识。
6.科学可以为完善经济结构转型、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审视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技术,减轻环境压力。例如,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知识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