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练测(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练测(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2-18 16: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回答1~2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土地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为商业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南亚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合理布局角度考虑,适宜迁往小城市e的企业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棉纺厂 D.造船厂
4.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其对城市的影响是( )
A.使城市的空间规模缩小
B.使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更加突出
C.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D.使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5.下图所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河航运和公路运输的发展
B.工业生产和金融贸易的发展
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D.城市管理方式和环保的要求
6.城市建成后,由于地面硬化,降水过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渗水量减少
B.地下径流流量增大
C.地面径流流量减少
D.城市地下水水位上升
7.下图反映了某一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城市面积的扩展,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
A.城市人口的增加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8.下列关于城市规模与城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结构就越明显
B.城市结构越明显,说明城市规模越大
C.城市结构是自然形成的结果
D.城市结构中,工业区一般位于商业区的边缘
9.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大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市民为了追求高品质的 生活
C.逆城市化是城市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D.逆城市化对大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大
10.下列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服务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B.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范围就越大
C.城市规模不大,说明其服务功能强
D.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服务功能分化越 明显
1984年12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写道:“中国有10亿人口,8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亿~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这个迁移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移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11~13题。
11.材料中,经济学家所分析的农民迁移过程中,迁移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 于( )
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D.以上都不对
12.有人认为,如果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贫民窟增多、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断( )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B.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C.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有利于经济发展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 发展
13.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 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B.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
14.下列不属于城市化的是( )
A.北京市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居民户口变为城市居民户口
B.由于济南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造成人口规模不断加大
C.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新建了许多卫星城
D.北京市的一位市民到济南创业,开公司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比重
B.城市人口数量
C.城市地域规模
D.城市经济增长速度
16.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根据所学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知识,回答17~18题。
17.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 是( )
A.大型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
C.大型绿化区
D.招商引资工业小区
18.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主要是因 为( )
A.地价便宜
B.环境优美
C.交通方便
D.城市总体布局的需要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2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A.靠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D.人口最稠密,劳动力充足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读图,回答21~23题。
21.该图不能说明的是( )
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
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
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
22.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合理的 是( )
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23.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 )
A.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
B.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
C.汽车数量与环境不适应,应该减少汽车总量
D.尽可能发展小汽车
下图表示美国20世纪城市化进程。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纵坐标的含义为( )
A.城市人口数量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25.图中最后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原因,主要 是( )
A.能源短缺,工业发展迟缓
B.政府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C.传统工业萎缩,经济发展停滞
D.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小城镇和乡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26.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4分)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2)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7.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请概括该商业区的规划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6分)
(2)从环保的角度,简要分析图中工业区布局的利和弊。(7分)
答案与解析
1.C 2.D 解析:本题组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3.C 4.B 解析:第3题,南亚季风为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污染大气的工业不能迁往e城市,e城市不靠近河流,不宜布局造船厂,所以只有棉纺厂适宜迁往e城市。第4题,部分企业外迁使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更加突出。
5.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首先城区分布在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后来随着铁路的发展,城区又沿铁路分布。正确的是C项。
6.A 解析:城市化建设影响水循环。其中地面“硬化”后,导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减少。选择 A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图示反映出该城市的地域面积不断扩大。
8.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一般来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分区也就越明显,即城市空间结构越明显。故选A项。
9.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原因有: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地价高,而郊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故选B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故C项错误。
11.A 12.C 13.A 解析:本题租考查城市化过程。
第11题,材料反映了人口城市化过程。第12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故题干中的观点较片面。第13题,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故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
14.D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故D项不属于城市化。
15.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最主要的标志。
16.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城市发展。浦东新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二是以浦东开发为切入点,促进上海的发展,从而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
17.B 18.B 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第17题,在城市内部由于各种活动付租能力的不同使得城市内部的地价也不相同,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高,所以中心商务区的地价最高。第18题,影响高级住宅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环境。
19.A 20.D 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纳最大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第20题,人口最稠密处应该在商业区。
21.C 22.D 23.B 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第21题,图示主要反映了汽车大量使用石油,加重了城市大气污染。第22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第23题,材料表明对汽车进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故“计划生育”是指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
24.C 25.D 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第24题,城市化的衡量标准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5题,城市化的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郊区环境优美,且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故出现人口和工商业等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26.(1)A (2)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解题关键是能利用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1)题,结合图示,根据各类经济活动的土地利用分布判断,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主要分布于市中心;住宅用地主要分布于商业区的外围;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的边缘。第(2)题,图示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离市中心较近,接近市场,这里还是主要的住宅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7.(1)市场(人口密度)、交通。(2)利:工业区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的两侧,可以防止对居民区(市区)产生大气污染;弊:工业区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可能污染水源;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缺少绿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