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诗词课题总览
《浣溪沙》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采桑子》欧阳修
《相见欢》朱敦儒
浣溪沙
晏殊
1.品读诗词,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学习目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晏殊名句
世事常变迁,物是人却非。恰似“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晏殊的《浣溪沙》,感受词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写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然后迟暮落寞的感伤。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此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透露着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时伤怀的感慨。
整体感知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疏通词意
词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上阙赏析
作者回忆旧时的生活,触发了对美好景物与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疏通词意
词意: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花落去,来——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对仗最工的句子,被称为千古奇偶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惆怅。一说蕴含哲理:我们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下阙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这是在惋惜、欣慰、怅惘之余的独自沉思。
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②蕴含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因为消逝而虚无的生活哲理。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请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4、“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5.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新"与"旧"对比:"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与"来"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主题归纳
这首词伤春感时,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忧愁,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扩展延伸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诗词
采 桑 子
欧阳修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
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学习目标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名句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作者简介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其中的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创作背景
短棹( ) 逶迤( )
笙歌( ) 琉璃( )
涟漪( )
zhào
wēi yí
shēng
liú lí
lián yī
读准字音
【1】棹:桨。
【2】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3】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4】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5】涟漪:水的波纹。
【6】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词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疏通词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意: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疏通词意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下片:视点收束,主要写水面风景。
合作探究
1.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西湖好”表现在轻歌曼舞,芳草萋萋,绿水悠悠和那荡起的阵阵涟漪,惊起的只只飞鸟上。
4、第一句作者说“西湖好”,结合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湖好在哪里?
5、“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 沙禽掠岸飞。”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6.本词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主题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以及对西湖的无限喜爱之情。
采桑子
上阕
下阕
写泛舟湖上所见
泛舟湖上的感受
恬淡安适的情怀
对西湖喜爱赞美
板书设计
扩展延伸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采 桑 子欧 阳 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相见欢、如梦令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课前解疑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朱敦儒也是一位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因为北宋是在1127年灭亡的。这样的亡国之痛,必定会对词人的创作有所影响。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除了作诗之外,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就已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关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时间,较为可信的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年少时游玩的情形,对早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思考探究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相见欢》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倚楼观看。
清秋:指清秋时节。
翻译: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 见 欢
朱敦儒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乱:指靖康之变后金人南下中原。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收:指收复国土。
翻译:靖康之变,金人南下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呢?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翻译:试着请悲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北宋的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朱敦儒如此,李清照也如此。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登楼所见。当离乡背井的词人独自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也让我们联想到了陆游去世前殷殷的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悲、景悲、人悲,令人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也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击金兵的前线,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
翻译:(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藕花:荷花。
翻译:一直玩到兴尽才驾舟返回,却迷路进入了荷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翻译:(我)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这首小令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作者的心情由沉醉到着急再到惊愕,最后变成喜悦,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来令人沉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二字表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积累拓展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比较: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选材不同。
小结: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