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情景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被神话滋养的民族,中国精神里处处闪耀着。古代神话的影子,你熟悉的中国神话有哪些?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渴望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不屈服自然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不屈服于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他们劳动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
24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神话寓言故事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列子》,东晋人张湛编注。共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作者内容]
《列子》,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初步感知
你从标题“愚公”和“山”之间,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
人很老
形象小
山很大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ɡ)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yōnɡ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读课文(读准字音)
分角朗读: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妻,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方圆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山的南面或
水的北面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
方圆七百里,高万仞。
原来在冀州的南面,
河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面对
苦于
绕远,曲折
商量
全部
险峻的大山
一直
南岸
赞成
将近
疏通文意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怎么样
之于
纷纷
哪里
况且
削减
连……都
凭
提出疑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 石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换牙
用箕畚
挖掘泥土
敲,凿
挑
同“返”,往返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
把……怎样
草木
连……都
余年,暮年
凭
你太不聪明了
代指愚公
难道
同“慧”,聪明
讥笑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何愁,担心什么
即使
连……都
通达,这里指改变
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措”,放置
代愚公
这件事
停止
他,代愚公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垄”,高地。
通假字
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古今异义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有子存焉且
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肯定
往哪里,在哪里
且
焉
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介词,凭,靠
连词,用来
代词,他
以
其
一词多义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词类活用
判断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文言句式
“……者,……”表示判断。
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
帝感其诚。
省略句:
杂然相许。
文言句式
“帝”是被感动者。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原因)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结局)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思考?
找出原句
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
妻子
大部分家人
邻人之孀妻弱子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竞,跳往助之。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感知探究
智叟笑而止之情节的设置,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无必要?
对比
突出愚公形象
对于天帝来说,愚公移山的_________比决定重要;
对于作者来说,愚公移山的_________比行为重要。
过程
理由 心理 动机
愚公精神
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下面的心理。
当智叟嘴里指责愚公太不聪明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
当愚公嘴里叹息智叟太过顽固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
你这么大年纪了,赶紧享几天清福算了,异想天开什么移山呢?山这么大,你能够移得动吗?即便山移走了,真的实现了“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你自己能够享受到吗?
移山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心血来潮,大家都同意,只是没有人提出来罢了;我老头子了,当然是要死的,可是我的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呀;用无限的人力挖掘搬运有限的土石,总有一天会完成的;正因为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才要做一件大事,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考虑呀,不然,人活一世不白活了……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课堂
总结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1、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愚公精神
愚公和智叟,表面上是观点不同,实际上是心态不同。
不怕困难 反抗命运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埋头苦干 勤劳勇敢
敢想敢做 持之以恒
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主题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愚”的理由:
拓展延伸
认为不愚的理由:
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 “无以应” )。
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拓展延伸
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
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
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认为不愚的理由:
拓展延伸
愚公精神
[资料链接]
毛主席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就是以“愚公移山”为题目的。他鼓励全国人民,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不懈,搬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愚公精神
有人说,愚公移山并没有成功,山被移走,是天帝助力的结果。你如何看待“神助攻”这个结果?
有一个外国教授,决定给他的孩子讲中国神话,他说——
我决定为我的孩子讲述中国神话故事,这是公民教育的伟大典范。
先民对自然的征服愿望、对命运的反抗
相信人的力量!
哪里有什么神仙庇护,人,就是大地上的英雄和神明。
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精卫填海
滴水穿石
绳锯木断
铁杵磨针
课堂练习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课堂寄语
希望愚公这种大智若愚、抱朴守拙的智慧能一直影响着我们。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杞人忧天固可笑,而不忧者安从知。
寓言故事真奇妙,小小故事有奥妙。
深入浅出道理多,看你找不找得到!
哪里有什么神仙庇护,人,就是大地上的英雄和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