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4: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背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基本结构、理清叙事线索以及情感脉络。
2.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品读背影之美。
3.理解平实语言背后的深情,体会父亲形象。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背影》,绘制课文结构图。
提示:1.想一想为何以“背影”为题,文章共出现了几次背影?2.找一找文章的线索,除了叙事线索,还有什么线索?3.划一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交流《背影》结构图,体会结构之美。
1.想一想为何以“背影”为题,文章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2.找一找文章的线索,除了叙事线索,还有什么线索?
3.划一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绘制课文结构图
学习任务二:
赏析批注课文,品读背影之美。
学习任务三:
品读关键词句,体会父亲形象。
【学习资源】
1.《读<背影>》(叶圣陶)
2.《我的父亲朱自清》(朱乔森)
3.《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朱国华)
【作业设计】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录制《背影》的“朗读者”节目视频。
具体要求如下:
(1)小组分工:一人负责文案设计,一人主持,一人朗读,一人摄像。
(2)朗读内容:选择《背影》中最能打动你的段落。
(3)文案设计:包括主持人开场白、主持人和朗读者的访谈内容(例如推荐理由,设计理念等)、朗读内容、主持人点评结束语等。
(4)朗读要求:关注镜头位置,配乐朗诵,声音清晰,情感充沛。
(5)视频录制:无杂音,时长不超过5分钟。
链接:可以参考《朗读者》第二季第七期——“父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材料,解读“背影”的内涵,深入理解父子之爱的丰富内涵。
2.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反观自我,学会沟通,理解至爱亲情。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背景材料,利用背景材料给最后一段的一些句子添加注释。
材料 1:
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是一位老式的家长,对儿子管教很严。朱自清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结果。而朱自清又是一个自称有“野马”性格的年轻后生,在北大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观念差别很大,父子矛盾不可避免。
——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
材料 2:
朱自清 1920 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每月薪资 70 元,寄一半回家。这仍然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颇为压抑。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校长系父亲故旧,薪资全送父亲处。又去职,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直到 1925 年,朱自清终于在清华谋职成功,乃将生母及妻儿接往北京, 形势显然进一步僵化。转机是,其父考虑到朱自清孩子众多(五个),教育不便,乃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及朱自清的生母接回扬州。父子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每月邮扬州家用,其父均无回音。故到1927年7 月,放暑假了,还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回家探看双亲。
——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
【材料 3】
1916 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
……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材料 4】
1928 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材料 5】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
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朱自清《儿女》(1928 年)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学习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学习任务三:
回看题目解“背影”。
【学习资源】
1.朱自清《儿女》
2.朱自清《父母的责任》
3.朱自清《给亡妇》
【作业设计】
有人说, 《背影》其实就是儿子面对父亲来信时写给父亲的一封表达情感的家信,只不过不是以书信的样式呈现,而是以散文的样式呈现。
请你以朱自清的口吻,把《背影》改成一封写给父亲的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