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白杨礼赞》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抒情线索。
2.交流“白杨图”,品读白杨树的形象。
3.比较阅读茅盾的《题白杨图》,解读“礼赞”之情。
【课前学习任务】
请你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主要内容,绘制一幅“白杨图”。具体要求如下:
1.围绕茅盾的《白杨礼赞》进行构思、绘制。
2.画作完成后,在画作上题写一句能够体现画作主题的话。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创作。
3.简要陈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可以从绘画主题、 内容、色彩选择、构图设计等角度进行解读。
4.用 A4 纸进行绘制,绘制手法、形式不限。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绘制课文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
朗读课文,绘制课文结构图。
学习任务二:交流“白杨图”,品读白杨形象
交流绘制的“白杨图”作品。
学习任务三:比较《题白杨图》,解读“礼赞”之情
联系课文,比较茅盾《题白杨图》的初稿和定稿。
【学习资源】
1.《老树》(吴冠中)
2.《白杨》(袁鹰)
3.《高尚的白杨树》(吴祖光)
【作业设计】
为你绘制的《白杨图》题写一首小诗,内容符合画作主题,形式和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白杨礼赞》,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材料 1:
1939年茅盾应杜重远的邀请到新疆学院任教。1939年底杜重远被新疆督办盛世才软禁,茅盾借奔母丧之名于1940年4月逃离新疆,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德和周恩来,全家随朱德同去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近五个月。看到了解放区军民朴实正直的品质和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精神,他深受鼓舞。同年10月,在周恩来的邀请下,他前往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发挥作家的作用,用笔来战斗”“编刊物,扩大进步文艺的影响,团结和教育群众”。
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积极抗日。1940年10月19日发生皖南事变,打乱了茅盾原来的工作与生活。茅盾因为“刚从延安来,目标太大”,需要暂时躲避。在周恩来的建议和安排下,茅盾准备前往香港“开辟一个新的阵线”。
1941年初,临去香港之前,茅盾得以有一段时间继续创作他的“见闻录”。“也许是这些材料酝酿已久,提起笔,文思即汹涌而来,一口气写了六篇。”《白杨礼赞》就是其中的一篇。
——改编自《茅盾回忆录·中》
【材料 2】
韬奋对我说:现在重庆的文化出版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压迫,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在上海还有个租界可以回旋,而这里是戴笠的天下。现在的图书审查制度也比上海那时厉害了,现在的审查老爷从白纸上也能嗅出“异党”的气味来。
——《茅盾回忆录·中》
【材料 3】
我写了一篇散文,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风景谈》,这是我的第二篇“见闻录”。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当初曾担心图书审查会的老爷们通不过,谁料居然全文登出来了。董老读了文章之后,笑着对我说:你写得很好。国民党审查官低能得很,你谈风景,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茅盾回忆录·中》
【材料 4】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茅盾《风景谈》
【材料 5】
针对国统区的文艺论争,茅盾认为:“由于文艺的群众对象大大的开拓了,我们的文艺的内容与形式问题也以新的面目提上了日程。”“内容问题,无疑的必须是抗战的现实。”茅盾认为“所以抗战的现实,不能不是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怒吼,血淋淋的斗争生活。这是一个中心轴,一切依此轴而旋转。”“中国作家所必须反映者,正是这样的抗战的现实。”
——改编自茅盾《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章“弦外之音”
回顾课前学习任务,阅读链接材料,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任务二:分析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1.什么是象征?
2.如何读懂文章的象征意?
3.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2.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学习资源】
1.茅盾《雷雨前》
2.茅盾《风景谈》
3.高尔基《海燕》
【作业设计】
请选取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片段写作,3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