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22: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综合练习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七里之郭(外城) B.环而攻之(围)
C.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D.池非不深也(池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与汝毕力平险
B.环而攻之而不胜/如鸣珮环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故君子有不战/既克,公问其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中第二、三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四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文中第五至八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作者在论述这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施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B.作者将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C.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D.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五、简答题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将“多助”与"寡助”的不同结果相比照,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考答案:
一、解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比不上)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因此,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靠,凭借)封疆之界,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略
三、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 天下顺之
四、1、D2、C 3、B 4、D 5、D
五、1、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赢得“人和”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2、①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突出“得道”(即施行仁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