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问答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2)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3)本文中,“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指什么?
答:在本文中,“天时”更多指阴晴寒暑等是否有利于攻战(或: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主要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二、富贵不能淫
(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请简要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对景春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分三个层次,首先孟子用两个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理乎?”表明了自己对景春所持观点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其次孟子用“妾妇之道“做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出嫁的女子顺从丈夫那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是为了迎合君王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最后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这是“立”,即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4)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
答: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5)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答:不能删除。这句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有其现实意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继续奋发图强,保持进步,而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在我们国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不少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如果安于现状的话,就可能会导致被别有居心的外国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继续争取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3)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四、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众人的支持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
(2)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养料?
答: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事脚踏实地,不畏艰难。
(4)除了运用对比手法外。文中也运用衬托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5)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答: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③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五、周亚夫军细柳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答: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细柳军军纪严明。
(2)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3)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各自体现出周亚夫将军什么样 “真将军”的风采?
答: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
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4)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试找出一处,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答: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