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21: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古代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
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具有双重内
容结构的特点
寓体(表层故事)
寓意(寄托的意旨或给人的启示)
言在此
意在彼
根本特征: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
神话和寓言
神话
关于神仙或神仙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例如: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事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例如:愚公移山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译文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面对
苦于
曲折,绕远
商量
尽、全

南岸
赞同
将近
阻塞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纷纷地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怎么样
之于
哪里
况且
连……都

提出疑问
安置、安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换牙
名作状,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挖掘泥土
敲、打
肩负、扛
通“返”,往返
动作状,跳着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才、刚
语气词
季节
更替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指草木
连……都
谓语前置,你也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代指愚公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老人
译文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并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坏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愁苦,这里指担心
即使
通达,这里指改变
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长叹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穷尽
译文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用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措”,放置
代愚公
这件事
停止
他,代愚公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隔绝
高地
译文
手里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愚公移山
《列子》
预习
一、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4.愚公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能看出来?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二、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 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的?
三、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方圆,指面积。)
(通“直” 一直)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把······怎么样)
(用箕畚装土石)
(指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苦,这里指担心)
(削减)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只,仅)
苦 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痛苦,这里指使...痛苦)
诚 帝感其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同无, 没有。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思考
1.愚公“聚室而谋”,是说明他对移山这件事心里没底吗?
不是。“吾与汝......可乎?”虽然是疑问句,但此时愚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把山移走。从他话语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
因此这句话尽管是疑问句,但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操蛇之神
天帝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3.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这两个人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从一些具体的用词上来看,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增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增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用了加重语气的“其”,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在诵读时,前者应该读出担忧、疑虑的语气,后者应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要认识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首先要把握愚公的艺术形象。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 。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其次要把握神话结尾的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