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1910年11月病逝,终年82岁。
作者生平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本文就选自这部作品。
字词
髭 zī 犀利 xī
髯 rán 甲胄 zhòu
鬈 quán 粲然 càn
滞留 zhì 黯然失色 àn
黝黑 yǒu 颔首低眉 hàn
禁锢 gù 广袤无垠 mào yí n
炽热 chì 藏污纳垢 gòu
锃亮 zèng 一绺绺 liǔ
字词
轩 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藏污纳垢: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 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整体感悟
1.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合作探究
2.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试说说其作用。
作者从须发、面部轮廓、面容表情、穿戴和身材等方面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合作探究
具体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语句:
(1)须发特点: 面部多毛 须发浓密
(2)面部轮廓: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3)面容表情: 消沉忧郁 丑陋可憎
(4)长相平平: 普通平常 大众一员
(5)令拜访者失望: 期望眼见 巨大反差
合作探究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语句:
(1)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锃亮的钢刀;像枪弹; 像金刚刀
(2)感情丰富 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冷酷锐利---意趣盎然......
(3)富有威力 敏锐深刻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
(4)赞美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支配世界缺 少幸福
合作探究
3.文章为什么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了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是时代的代言人。
合作探究
4.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晚年
面部神态的变化
悲凉之地解冻
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说其“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就是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合作探究
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课文结构
列夫·托尔斯泰
刻画外貌
反衬
描写眼睛
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目光犀利、敏锐、深刻
蕴含丰富感情
威力巨大
抑
扬
崇敬、赞美
第四部分
总结
本文通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