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9: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阅读兴趣,学习作者不畏艰险、求真务实、乐于探索的精神。(文化自信)
2.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整体感知整本书作为纪实作品的“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清整本书的写作顺序。(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3.明确阅读计划,学会运用速读、精读、圈点批注、专题研究选读等方法来推进整本书阅读。(语言运用)
教材与学情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新闻作品,虽然学生经历了第一单元的新闻阅读教学,但面对纪实性强,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缺乏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故事情节的如此大部头著作,学生阅读时容易因为混乱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读书的思路。同时由于时代较为久远,加之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对革命领袖革命军民印象固化、情感疏离,教师需要用一些新鲜时尚的元素,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这个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二、作者简介:(指明学生朗读)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三、 学生默读名著导读(八上语文课本64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这本书的问世有何意义?
3.如何理解书名的含义?
四、阅读指导:
1. 整本书阅读指导:
知作者---解标题---读序言---读目录---读正文
2.简单讲解序言:
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书序分自序和他序。
3.浏览目录,猜读这本书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在保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长征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4.从子目录中摘录出关于红军的章节,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做读书卡片:
造反者(45) 贺龙二三事(54)
红军旅伴(61) 苏维埃掌权人物(68)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15)彭德怀印象(269)
为什么当红军(274) 红色窑工徐海东(304)
“红小鬼”(339) 关于朱德(355)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写在读书卡片上)
附读书卡: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卡 填写人
人物
主要经历
令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5.分享交流卡片内容
五、课堂小结:
回顾阅读时所用的方法:
速读法、猜读法、选读法、做读书笔记法
六、制定阅读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周)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第二阶段(第4周)
1.“长征”专题阅读
2.“共产党人”专题探究
1.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牺牲人数、重要事件,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
2.搜集某一共产党员的相关资料,探究其成长环境及其性格特点等,完成探究报告或小传。
第三阶段(第5周) 举行读书汇报会
1.选择一个主题发言:
①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②我心中的长征;
③我所了解的苏维埃;
④难忘的西北之旅;
⑤探究报告文学的艺术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
七、结束语。
世界由无数的谜团组成,斯诺用不停地行走与采访解开了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现阶段,请大家以读书的形式不断去发现吧!
发现历史指引未来
发现天地寻找真知
发现众生洞悉世界
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请生长在红星照耀下的新中国的我们,在这本书中去发现未知的世界吧,除了让人惊奇的事,让人敬仰的人之外,还有关于精神与信仰的内容,阅读要与思考同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后感受
分析判断
计划措施
“《红楼梦》减字谱”作文导写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时有一个情节,宝玉去潇湘馆探望黛玉,见黛玉所看书上的字自己一个也不认得,这书便是减字谱。
“减字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记谱法,体现了中国的模糊哲学。“减字谱”以汉字的偏旁部首加弦名、徽位合成一体,表示左右手的各种指法,省去许多文字,减去部分笔画,能让人更为迅捷地明白指法的要求。但“减字谱”记录的只有指法音高并无节奏等要素,给了弹奏者再创造的空间。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作文所给的材料一般由两小节或三小节构成。
除去已经切分好的段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字数最多最长的一段进行切分,因为这一段往往是材料核心观点的体现。
这一段由两至三部分构成,理清这一段的思路,抓住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及关联词(关联词是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清晰体现)。
材料逐层解析
第一段:由《红楼梦》引出“减字谱”
第二段(第一句):“减字谱”体现了中国的模糊哲学
第二段(第二句):“减字谱”的构成及用意—(省去许多文字,减去部分笔画,能让人更为迅捷地明白指法的要求)
第二段(第三句)—(开头由“但”引入)“减字谱”的效果—(创造更多空间)
我们可以看出关键词由两类词构成,且二者之间由关联“但”连接而成:
第一类:减字谱”之“减(出现了5次)”、“省去”、“减去”
第二类:创造”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的主旨应为“简,而不简”或“减后之加”。
整体来看,这个作文题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导入,用《红楼梦》相关情节引入“减字谱”这一意象。第二部分是意象介绍,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减字谱的隶属——中国的模糊哲学;第二层次是减字谱的构成及用途——减省描述、明确指法;这两个层次之间形成诠释关系,即材料中提及的“模糊”概念具化为“减、省”的概念;第三个层次是减字谱的效果——给予再创造的空间。第一、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形成转折关系,这个“但”字非常微妙,前后并不形成对立和背斥,而是反向递进,即虽然减省但仍有增加。
其次,我们可以从“减”这个概念出发进行不同路径上的演绎,例如:减的方向——向外(物质上)、向内(精神上);减的形式——积极的断舍离、消极的躺平摆;减的文学表达——简笔与繁笔;减的价值排序、减的目标预期、减的人际运用、减的政策场域、减的哲学支撑等等等等,这个题不仅给了减字谱弹奏者再创造的空间,也给了学生们写作大展拳脚的空间。
【素材】
(1)满招损, 谦受益。
——《尚书》
(2)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老子《道德经》
(3)我看见了大理石中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把多余的大理石去除,于是天使就显露出来了。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
(4)“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潜减去为官之形役,觅得田园之清欢;
(5)“减得一分人欲,复得一分天理,”王阳明减去欲望之绳索,悟得心学之大成。
(6)毕加索喜欢画牛。1945年12月5日,他画了一幅血肉丰满写实的牛。然后,他不断做减法。(用两年时间做减法)1947年1月17日,他把牛画到了最终的第11稿,只有寥寥数笔的线条。从1稿到11稿,从最初筋骨毕现,到寥寥数笔的线条,皮毛血肉陆续不见,最后呈现的是“牛”的形态跃然纸上。毕加索说:我十几岁就画得象拉斐尔(著名画家)一样好了,但是我却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象孩子那样画画。
(7)“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8)本田直之(日本作家)的一本书,叫做《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们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用尽自己的时间去拼命赚钱,再去努力花钱,这样得到的幸福感非常有限的。”本田直在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并非苦行僧似的节约和忍耐,而是——“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仔细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后的主动选择,以此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束缚,享受真正的自由。”
【范文】
给生活做“减法”
古琴的减字谱因删减汉字部分笔画,而指法要求更为明确;国画的留白技法因减去满纸的色彩渲染,而留给读者驰骋的空间,意蕴无穷。减去之后,方向反而更加明晰;减去之后,你我才有了属于自我的创造空间。古琴、国画如此,生活亦如此。我们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
给生活做“减法”并不是让我们丢弃一切,以空空荡荡的大脑、无所事事的态度面对生活。如此,则会让我们从无尽的“加法”带来的迷茫陷入无所凭借的空虚之中。生活的减法不是归零,而是删繁就简,除去生活中的冗余,理清生活的主线,让生活变得简约而非简单。
减去生活的枝枝叉叉,才能够理清生活的主线,明确生活的方向。“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生活中充斥着太多杂乱的内容,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痛失双腿的史铁生头脑里满是痛苦、不甘、上天的不公、别人的冷眼,太多的绝望让他陷入深深的迷茫。就像三毛所说,“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生活需“减法”。在走过地坛无数遍,减去各种无力的号啕与抱怨后,史铁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出路,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像一条大河,有主干才会有方向,才得以奔流入海。
给生活做减法,可以让你我拥有一条独特而多彩的人生之路。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价值是用深度去衡量。”在“加法”的生活中,我们因有太多的被动的选择而被裹挟着前进。自己的生活还未用心体味,就这样蜻蜓点水式地过去了。任凭被裹挟着前进的生活表面再多姿多彩,也只不过是被“垃圾”填满的生活。给生活做减法,需要我们丢掉生活中被动填充的“垃圾”,留给自己可创造、思考的生活空间。这才是生活的价值所在。如果你向往大海,为何不能像翟墨一样扬帆远航;如果你向往田园,为何不能像李子柒一样恬然自适。减去生活中的冗余,留下空白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生活之繁,令人顾虑太多而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生活的“减法”,旨在减去生活的冗余后,理清生活的方向,留足可再创造的自我空间,描绘属于自己的多彩生活。大道至简,生活也贵在简,让我们学会给生活做“减法”。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