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0: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密匝(zā)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zhàng)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B.情郁(yù)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suǒ xiāo)便往往触他之怒。
C.它没有婆娑( sh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qiú)枝。
D.这三种感情就像飓(jǜ)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sì)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pín)临绝望的边缘。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那是一颗振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看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B.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
C.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D.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僻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B.两侧山峰连绵起伏,坦荡如砥,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终有所成就。
D.不管是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C.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D.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
B.《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欧游杂记》等。
C.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D.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6.口语交际。(5分)
妈妈:“你写作业一遇到难题就用搜题软件搜答案,这不是应付老师检查吗?”
小军:“我看了答案就会了,这跟听老师讲课不是一样的吗?”
妈妈:“但你只照抄答案,时间一长,就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军:“那我遇到不会的题,你又不能给我讲,我怎么办?”
(1)妈妈和小军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参加这场讨论,谈谈你对这个焦点问题的看法及理由。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少数人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点击量和曝光度,在一些“吃播”节目中假扮所谓“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造成极大的浪费。
材料二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旋即,全国上下闻令而动,狠抓落实,以扎实举措推动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
材料三 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粮食丰收丰产的现实威胁。此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正因为如此,要端稳端牢14亿人的饭碗,在全力开源基础上更需持续节流。
(摘自《半月谈》2020年第17期)
(1)请你从材料三中提炼出两条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的氛围,你会落实哪些行动?(至少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15分)
听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 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8.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独树
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容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他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它的身躯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杈,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一切自适其位,自驭其道,自安无恙。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
⑤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那时我只知道这是一棵树,和家乡山头的松树、柏树有着不同类的气度。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
⑥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围盘上坐了很久,听清风拨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此时,我才明白它何止是一棵树,一棵道旁的林荫树,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
1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独”有什么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理解文意,说说“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哪些感悟,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回答问题。(12分)
①机缘巧合下,我再次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那条路……
②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
③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她每天晨跑的路线;在长椅上小坐,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思考、哭……”
④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
⑤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她定制的一日游是她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⑥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她建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她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她的路,她的城。
⑧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⑨“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⑩“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她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一条路,在她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弯,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
末了,韩说了一句令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信息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我这才发现,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因为我在这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我终于想出答案。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地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16.依据文章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2分)
①___________→韩带“我”逛合肥→②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赏析第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①段和第段的结构关系怎样?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读全文,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⑦段“有些失笑”中“失笑”一词表达出“我”对韩的嘲笑。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和亲切感。
C.标题中“怀旧”是本文的文眼,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展现了生活中我们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分享给他人的思想。
三、写作(50分)
21.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B
6.(1)写作业时可不可以使用搜题软件搜答案。
(2)示例一:我认为可以用。用搜题软件可以启发思路、提高效率。只要先自主思考,再搜看答案,同样可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该用。遇到不会的题,只有自己先自主思考,努力探究,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时间一长,易形成依赖性。(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有观点,有根据,有条理;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7.(1)①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②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
(2)示例: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③爱惜粮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④节约粮食,人人有责。⑤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任选其一)
(3)示例:积极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餐饮浪费行为,积极提醒并予以制止;坚持理性、绿色消费,杜绝浪费;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珍惜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践行光盘。
8.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9.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10.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11.CD
12.“独”的含义:单独,独特。
13.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开篇点题(或首尾点题、首尾呼应)。
14.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站”将香樟树人格化,写出了香樟树年代久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之情。
15.“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的感悟:①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②在有限的地域,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行礼,向行人致意。③这是作为树(人)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④学习独树,修身累德,自律不息。⑤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⑥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⑦为人类提供绿荫(人类也应尽己所能奉献自己)。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敬仰、留恋之情(或以它的精神为力量,以它作为挚友的深厚情感)。
16.①文姐领“我”游北京 ②“我”向故人介绍北京南城
17.运用了环境(景物)描写,描写出景色的美丽怡人,烘托“我”
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18.首尾呼应(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中心突出。
19.倒叙。写眼前的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20.A
2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灿烂”“细节”,“灿烂”的意思是光彩鲜明耀眼,“细 节”指的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这里可以由表及里,挖掘其深层含义,可以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等。这些“细节”,应具有小、真、美等特质。另外,“那些”表明细节的数量要求,一般需要写两到三个细节。
在立意上,可以表达对亲情、友情的感悟,也可以叙述成长方面的励志经历,还可以根据阅读体验感悟人物的不朽事迹,等等。
在选材上,既可以写生活中某几个特定镜头,如某种生活场景令人难忘,某种精神给人鼓舞,某种情感让人感到温馨等,由此展示人间的温暖、大爱也可以写成长路上几段坎坷经历,由此展示逆境中的坚强还可以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提炼出几个关键情节,由此挖掘所蕴藏的精神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