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3 朗读诗歌
02 写作背景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课堂练习
01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陶渊明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看到了社会腐朽,但无力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完善。
陶诗标志诗歌古朴风格最高成就;
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田园诗题材。
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 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02
文化常识
一、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
魏晋风流: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二、田园诗。
1、田园诗和山水诗的不同。田园诗虽写农村风景,但主体是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主要写自然风景,写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
2、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3、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陶渊明是第一位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体验的士大夫。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写自己穷困和农村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03
朗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lí)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04
整体感知
注释
结庐: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 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 自得的样子。
见: 看见,动词。
南山: 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 傍晚。
相与还: 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内容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内容大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05
细读文本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 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復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 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4.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中的说法:“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 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5.“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6.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
结构梳理
饮酒(其五)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采菊见南山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06
课堂练习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 ? 。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 ? 。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