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赤壁》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赤壁》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22: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赤 壁
杜牧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咏史诗。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内容,赏析重点语句。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
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检查预习,展示自学
咏史诗
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划分节奏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 积极展示

读准字音
折戟 jǐ 铁未销xiāo
磨mó洗 铜雀què
活动一:诵读诗歌,疏通诗意
重点词语
①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古代兵器。
②销:销蚀。 ③将:拿、取。
④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⑤东风:东吴以火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⑥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⑦磨洗:磨光洗净。
⑧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⑨ 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翻译诗句
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就会沦为曹公之妾,东吴也将尽归北魏了。
活动二: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二人对学—积极展示)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3.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结构梳理
活动三:品读诗歌,赏析诗句
小组确定朗读方式,选你喜欢的诗句赏析。
方法:1、关键词 (如动词、叠音词等)
2、修辞 (如夸张)
3、写法+内容
4、画面+情感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整理展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抑郁之情。
课堂总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通过对周瑜战功的评价,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课堂检测
1、 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还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是:         
2 、借古物引出历史,写出朝代更替的诗句:
         
3、 表达作者用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         
4 、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