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名著导读 王树增《长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名著导读 王树增《长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21: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敬《长征》
——《长征》名著导读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物传记与新闻写作,这两种体裁的作品都属于纪实类文学,对本专题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但学生阅读本书仍有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本书所记录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背景知晓不多,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其次,本书篇幅较长,内容纪实,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众多,阅读起来会感到晦涩难懂。第三,本书呈现的多为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读起来兴趣索然。
设计思路
该名著阅读旨在引导学生追随红军战士的脚步,重温那一段艰苦卓绝却恢弘壮丽的岁月,深入体会长征精神。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从不同角度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解说红色战役(人物)”二个学习任务,运用听说读写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对红军精神的感悟。在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启发学生思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根植红色基因,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筛选并整理信息,绘制长征路线图,学会用“典型事件”说好“典型人物”。
3.思考长征精神内涵及其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典型事件说好典型人物。
2.思考并领悟长征精神内涵,内化于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让我们跟随“中国红军”的脚步,一起来学习名著《长征》拨开历史重重迷雾,重温先辈们的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
一、情境导读,唤醒红色基因
师:课代表在网上找了一段视频,帮助我们一起回顾长征知识。
二、专题研究,铸造红色品格
课前通过调研,很多同学觉得阅读《长征》这本名著有一定困难,内容多,且多为军事政治类,读起来兴趣索然。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锦囊妙招,和大家一起来攻克这类纪实作品。
锦囊一:抓主要路线——绘制长征路线图
浏览目录,跳读行进路线的章节,梳理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并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课前大家借助书本以及其他资料,都较好地完成了长征的路线图。
1.这是某某同学绘制的长征路线图,我们请她来说说她的构图思路。
如果让你任选一处重要战役标记色彩的话,你会选择哪次战役,并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给湘江战役添加深灰色。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红军战士们为了掩护军委纵队顺利渡江,浴血奋战整整五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开始的8.6万人到最后的3万余人,红军官兵的遗体从上游漂下来密集地铺满江面,把湘江变成了令人惊骇的深灰色。
2.这是某某同学绘制的长征路线图,我们请她也来介绍一下吧。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一些重要的战役,比如: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锦囊二:找重要战役(人物)——解说红色战役(人物)
1.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次重要战役,梳理它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写一段解说词。
2.选择一位最令你感动的红军人物,讲述他的故事,注意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品质。
(一)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环节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选取一次印象最深的战役或一位最令你感动的红军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进行展示交流。
示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湘江战役。1935年11月25日,红军在国民党近30万军队的夹击下抢占湘江渡口。为了保证军委纵队安全渡过湘江,红一红三军团整整坚守了五日,伤亡惨重。红军从开始的8.6万人,经过湘江一战后只剩下3万余人。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作为后卫掩护主力过江,浴血奋战,全军团壮烈牺牲。湘江血战是红军史上最惨烈的一战,江上漂满了红军的尸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就是这场战役的真实写照。中央红军用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出杀出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图谋。
(二)同伴评价,制定量表
1.刚才4组哪组同学表现最好?理由是什么?(2人)
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往往缺少一些理性、精准的评价标准。我们一起来看下,在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哪些评价因素?
(依据文本、典型事件、人物形象、语言表达)
制定评价量表的评价要素。
老师出示《解说红色战役(人物)评价量表》
评分角度 评分标准 分值
文本内容 结合文本内容 基本来自文本内容 脱离文本 2分
典型事例 选取典型事例 选取具体事迹 没有具体的事迹 3分
人物形象 凸显人物形象 基本体现人物形象 没有体现人物形象 3分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有感染力 语言表达通顺,较有感染力 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缺乏感染力 2分
综合评价
3.学生自评
三、分享收获,根植红色精神
1.一场场战役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血肉之躯的渺小;一个个红军战士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讲)
预设:勇敢无畏、不怕牺牲……
2.这些战士都是谁?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
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
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
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
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
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3.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据,
在长征的360多天里边,一共翻越了20多座大山,其中有5座山都是终年积雪,还跨越了30多条大河,穿越了11个省,在这360多天里,遭遇了400多场战斗,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他们仅仅只休整了40多天, 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不但要与重兵围剿下作战,还需要平均急行50多公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的时候大概有86000人,经过一年多的转战,最后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的部分部队率先到达陕北时,已经不到8000人。可以说,每前进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
4.是什么力量让普普通通的他们愿意舍身忘死地出入枪林弹雨之中,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将生存的希望留给同伴,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前途迷茫时仍乐观向前?
预设:坚定的信念、信仰,革命必胜的信念,改变旧社会,翻身做主人,为民族独立而战,创造新生活的信念。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
正是这最后留下的8000人继续播散革命的火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推行土地改革,一步一步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6.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7.你读懂“长征”精神了吗?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读长征?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收获
8.王树增在序言中说过: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途暗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和世界的命运。
枪声在年轮的车辙下飘远,
硝烟在岁月的季风中消散,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歇,
但雪山不会忘记,草地也不会忘记,
滚滚的江水承载了多少烈士的亡魂。
今天的我们,过上了先辈们用信念支撑、用毅力谱写、
用热血和生命铸成的新生活,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更没有理由挥霍,
我们唯有热爱 和珍惜这眼前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自己,也为我们的民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课后作业:
请联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以及个人生活体验,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应对人生路上的“雪山”“草地”。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个锦囊抓主要路线、找重要事件(人物),在典型事件中感悟人物形象。从书本——人物——精神层层深入,感受长征历经苦难依然高扬,永不屈服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让我们一起致敬“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