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藤野先生,原名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教授。
鲁迅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
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重点)
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背景链接
1895年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
1902年3月
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日本留学。
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就是在其任教期间写的。
1904年
1906年
1909年8月
1926年8月
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由日本回国。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挟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烂漫 发髻 驿站
芦荟 芋梗汤 解剖 订正 瞥见
xié
yīnɡ
fēi
wǎn
jī
xùn
nì
jié
qī
huì
jiàn
yǎo
cuò
wù
màn
jì
yì
huì
yù ɡěnɡ
pōu
dìnɡ
piē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落第
( )丢三落四
( )落枕
落
luò
là
( )深恶痛绝( )恶心
( )疾恶如仇
恶
wù
ě
lào
è
( )食宿
( )一宿( )星宿
宿
sù
xiǔ
( )血管( )血淋淋
血
xuè
xiě
xiù
形容马虎。
( )下咽
( )咽喉( )呜咽
咽
yàn
yān
( )扒手( )扒皮
扒
pá
bā
yè
指小偷。
畸( )畸形
绮( )绮丽
崎( )崎岖
jī
qǐ
qí
形近字
绯( )绯红
诽( )诽谤
徘( )徘徊
fēi
fěi
pái
驿( )驿站
译( )翻译
绎( )演绎
yì
yì
yì
【形旁辨字法】
【形旁辨字法】言( 讠)之凿凿来教诲( ),乌云遮日(日)天阴晦( ),心( 忄)里懊恼真后悔( )。
huì
huì
huǐ
词语集注
油光可鉴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绯红
鲜红。
凄然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抑扬顿挫
状态词。
形容悲伤。
标致
“照”的意思。
多用于形容女子。
近义词:怆然反义词:欣然
现多写作
“深恶痛绝”。
深恶痛疾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用于褒义。
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相应地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我”地点的转换
相识
相处
离别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东京
仙台
北京
整体感知
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关心解剖实习
添改讲义
匿名信事件
离别先生
纠正解剖图
离开东京之缘由
了解女人裹脚
看电影事件
初识藤野先生
仙台求学
课文精讲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跟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来写?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考点
概括典型事例
答题思路
筛选信息
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规范表述
按“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的模式表述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何人”“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事例
藤野先生的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工作认真负责
尊重科学、对学生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返回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照着黑板上的那样的画。”
导学二:朗读表演建议
建议:因为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和蔼地给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出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朗读时,“你看”“自然”“的确”要读出亲切感,体现出先生对待学生亲切和善的态度,“然而”“不是”“全照着”要注意重读或延长,进行强调,体现出先生治学的严谨。
①麻木与狂热
②警醒与狂妄
③享受与艰苦
④尊重与蔑视
导学三:对比
⑤随意、模糊与认真、严谨
——藤野先生生活上的简朴和治学的严谨
外貌:
动作:
声音:
语言:
衣着:
初识藤野先生,作者对他的印象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白描
严于治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有点马虎的学者形象。
初识藤野先生
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
知识点睛
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对比朗读,说说标红的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作用,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些虚词是点睛之笔,使“我”那时的惊疑、惊喜、惊叹、感激和敬佩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添改讲义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两个“我”在交替抒情,读读课文“纠正解剖图”部分,说说文中两个“我”对待藤野先生的不同感情。
过去的“我”任性、不服气;现在的“我”认为过去不太用功,有时也很任性,对藤野先生的愧疚、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纠正解剖图
由_____________,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的藤野先生。
请同学们从上述示例中任选一件,抓住描写藤野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词句,说说作者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有求实精神
阅读方法与技巧小结
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或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比喻、夸张
反语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
只,不外乎。
知识点睛
反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到“别的地方”去呢?
补充材料一:《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其中的第9篇。在第8篇《琐记》中曾用“乌烟瘴气”形容南京水师学堂的生活,文中还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补充材料二: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补充材料三: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3年毅然剪掉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细读课文第1-3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失望、痛苦、愤怒、厌恶之情交织。“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如此不学无术,与他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我”的心理落差不言而喻。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作者。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又让他有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悲伤感与孤独感,于是有了到别处去看看的念头。
寻求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里
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颓丧伤感
失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细读第5段,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是怎样的优待呢?找出关键句仔细品味。
心酸无奈
学医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需先写出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全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以此推断出该词的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模板为: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居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返回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句中指在艰苦的住宿条件下,“我”出乎意料地睡着了,表达了“我”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与上文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
答题思路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
赏析句子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返回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呜呼,无法可想
寻求
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颓丧伤感
辛酸无奈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失望
学医
弃医
从文
结合具体语句,梳理并概括出“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思想情感的变化。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文中选取的一些事例却未写藤野先生。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事件概括出来,并思考它们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事件 与写藤野先生的联系
匿名信事件
反面衬托藤野先生
看电影事件
决心不学医学、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前因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学医的主要动机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
正面衬托藤野先生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何,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毫无民族偏见
学术精神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补充材料: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这一处境与他在日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补充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1.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深入探究
2.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有人说主要在于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认为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我认为全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赞扬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而贯串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先生的品质,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藤野先生
在东京——无比憎恶,心生离意
在仙台
离仙台——别后怀念
怀念先生(明)爱国之情(暗)
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交往经过
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
收藏讲义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构梳理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修辞手法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反语
重要写作技法
白描
概括典型事例
赏析句子
理清文章的线索
本文考点回顾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很多材料,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两个地名的印象,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弃医从文等,都围绕着这条暗线展开。
写作特色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定神看“线”:从中心主旨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线索。
返回
2.语言冷峻、犀利,饱含感情。
作者在写藤野先生和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其他人物、事件时,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写藤野先生时,注意细节描写,语言质朴,且充满感激和敬仰之情;而写其他人物、事件时,常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语言冷峻、犀利,字里行间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情。
古代老师的称谓
称谓 含义
先生
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拓展延伸
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
——顾宪成
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了出来。
写作指导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传神。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求华丽辞藻,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描写。
写作示范
郭老师个子不是很高,身体微胖,圆圆的脸庞上架着一副淡红色的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她的眼睛虽然不大,却特别亮,仿佛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总是把马尾辫束得高高的,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显得特别精神。
白描
一课一得
鲁迅先生的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出来。请你也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一个人物。
写作指导
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用简洁传神的语言进行描写。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