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饮 酒
陶渊明
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谥号靖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称五柳先生。他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是我国田园诗和山水诗的鼻祖,与南朝谢灵运合称“陶谢”。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作品简介: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注释:
翻译课文
译文:
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原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注释: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疲倦的鸟结伴飞回了山林。 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真正的真义,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却忘了怎么阐说!
译文:
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独立思考----抢答展示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远离世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品读诗歌 赏析诗句
自由朗读,赏析喜欢诗句。
方法:
1、关键词 (动词,叠音词等)
2、修辞
3、写法+内容(对偶、用典、对比、衬托)
4、画面+情感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积极展示)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角度一:从炼字角度。
1、“悠然”指悠闲自得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高远的心境。2、“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角度二:写作手法。
1、情景交融;2、诗人悠闲自得地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到南山胜景。诗人将闲适的心情与优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3、表现了诗人高洁、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趣。
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行。描写了山气缭绕,夕阳西下的美好景色。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总结全诗,点明诗歌主旨。
2、“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3、“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又指人生真谛。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淡泊名利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喜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及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拓展延伸
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4分)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