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08: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育实习教学设计
上课日期: 2022.10.31
学科 数学 课题 2.3 用频率估计概率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的概率,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简单事件的概率及计算方法,由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对知识难以掌握,解题不规范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针对该班情况,放低要求,引导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随机事件在每次试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趋于稳定; 2. 通过试验,认识大量重复试验所得的频率可作为概率的估计值;3. 会运用大量重复试验所取得的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经历体验求简单事件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游戏、实验观察过程,使学生养成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教学难点 对大量重复试验频率的趋势、稳定性的理解,学生不易接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硬币 课件 多媒体
教学设计(详细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入:200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剧照(4张) 提问:大家知道影片的两位男主角是如何决定自己所演的角色的呢?猜猜看。 下面请看记者的文字采访 记者:你们俩是怎么决定谁演哪个角色的? 达蒙:我们真的扔了硬币,我就是靠它决定的。我和莱昂纳多都认为这是些了不起的角色。最终的结果真是不错,现在我已经无法想像扮演另一个人。 提问:为什么抛硬币的方法可行呢? 猜想: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吗? 设疑:既然抛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等于反面向上的概率,均为1/2。 提问:“我拋两次硬币,必然有一次正面向上,有一次反面向上,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具有随机性,感受随机事件的偶然性。问题的提出似乎顺理成章,实际上却是一种混淆频率和概率的说法,这样便于激发矛盾,引起共鸣。 二、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整个实验分四大步: 第一步:学生各自抛硬币两次 师:以举手的方式统计“正面向上”的频率。 “正面向上”的频率出现的三种结果:1,1/2,0。 提问:从实验结果来看,我们最初的猜想是不正确的,那么造成猜想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可能是抛的时候变量没有控制好。实验次数太少,所以实验结果就有了偶然性。“那么我加大抛硬币的次数,现在我抛30次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应该等于反面向上的次数,各等于15次。” 提问:请大家预测实验结果。 此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小组合作,动手做抛一元硬币的实验。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教师的说法正确与否。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设置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结果,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投入程度,接下来用自己动手实验的方式检验自己的猜想。 第二步:小组实验活动 布置活动注意事项: ①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作学习原则)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组内成员分工,一位同学抛硬币,一位同学数抛硬币的次数,一位同学作硬币正面向上的记录,最后一位同学观察实验是否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②任务 每组抛掷30次,本着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记录好“正面向上”出现的频数和计算“正面向上”出现的频率。附记录单 抛掷次数 30正面向上的频数正面向上的频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注意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控制变量),记录硬币正面向上的频数,计算向上频率。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步:汇总、分析数据 教师收集、汇总各组实验数据,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数据想一想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原来的只抛两次,到现在的抛30次,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规律。那么,继续增加抛硬币的次数,会不会规律更明显呢?我们采用叠加各组数据的方法来看看。 次数306090120150180210240正面向上的频数频率
提问:观察叠加后的频数汇总表。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在哪个常数附近摆动,摆动的幅度有何变化? 师:请同学们把上述实验数据以描点的形式画在学习单上的统计图内。 图1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步步紧逼,主要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另一方面感受到随着实验次数越来越大时,随机事件又显现出它的规律性。 绘制统计图,通过实践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刚才得出的规律。 综合探究,能力拓展 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增加实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实验,请看他们的实验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频率,有何发现? 追问: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对比:展现教材中的统计图,与学生自己实验得到的统计图比较。 师:请同学们分析,两个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规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不同在哪里? 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 设计意图: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学生深入分析数据,进一步探究规律。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组间交流,提高数学交流水平。 师:通过以上的大量重复实验,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概率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频率等于概率吗?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当重复试验的次数大量增加时,事件发生的频率就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即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追问:那么用频率估计概率有何前提条件? 师:由频率可以估计概率的方法,是由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最早阐明的,因而他被公认为是概率论的先驱之一 设计意图:显然,该问题的设计意在点出课题,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为进入揭示新知的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介绍数学史诗,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探究性质,深化认知 例: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那么,小麦在长成麦苗的过程中,需经历“发芽”和“成秧”两个阶段,且在这两个过程中,均有一定几率被淘汰。问题:现知播种某品种小麦每公顷所需麦苗数为4181818棵,种子发芽后的成秧率为87%,那么播种3公顷该种小麦估计约需麦种多少千克?(精确到千克,千粒质量为35g) 生:题目似乎缺少条件,两个环节都有几率淘汰,可只给出了种子发芽后的成秧率为87%,却不知道种子的发芽率。 追问:那么同学们觉得可以怎么获取该麦种的发芽率呢? 教师展示实验数据,学生计算得到频率。 提问:这组数据能够用以估计发芽率吗? 生:因为数量够多,有3000粒种子,且在相同条件下,所以可以用来估计。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估计得到的发芽率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改编例题,在问题中隐去已知条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本节新知的运用。该题的设计具有梯度,既很好的考察了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会运用频率估计概率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综合探究,能力拓展 问题1:中国男篮主力易建联在一场比赛中罚篮5次,罚中4次。能否说易建联罚一次篮,罚中的概率为4/5?为什么? 追问:那么我该通过用什么方法去估计他罚中的概率? 问题2:任意抛一枚均匀的骰子,朝上面的点数为1的概率为1/6.下列说法正确吗? ①任意抛一枚均匀的骰子12次,朝上面的点数为1的次数为2次. ②任意抛一枚均匀的骰子1200次,朝上面的点数为1的次数大约为200次.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深化对概率的理解,从错误辨析,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对概率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入理解。 六、自我评价,感悟提升 尽管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但只要保持实验条件不变,那么这一事 件出现的频率就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而趋于稳定,这个稳定值就可以作为该事件发生概率 的估计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又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