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20: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孟子主张行“ ”,以统一天下。
轲 子舆 战国

孔子 孔孟
仁政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七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四书
★《孟子》是一部 的书,现存 篇,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听录音----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qu n
fù yuè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
筑墙劳作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任用。
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
使……劳累
使……饥饿
使……痛苦
使……贫困
违背
扰乱
用来
使……惊动
同“增”,增加
下达
责任,使命
使……坚韧
/
/
kòng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
动词,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明白,了解
表现,显露
显现
入则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同“弼”,辅佐
指在国内
指在国外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这样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研读探究
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作用: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论理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据。同时,同类并举,也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论辩的力量。
“是人”指什么人?
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作者在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四段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请分别讲讲各段分别讲了什么?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本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居安要思危
身处逆境要不气馁
知错能改;
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磨难、挫折;
主旨归纳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迷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测试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畔( ) 傅说( )( )
敖( ) 拂士 ( )
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继孔子之后的 家代表,被后人称“ ”。
六、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 。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最后得出“ ”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