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背 影
朱自清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乐地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
父亲就如一部大书,什么时候品读,都会收获不同的味道。今天我们就跟随不同处境、不同年龄段的朱自清一起去品读父亲的《背影》。
课 堂 导 入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作 家 作 品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 家 作 品
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又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在表现手法上与小说相似,但不象小说那样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文 体 常 识
写 作 背 景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写 作 背 景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父子关系
写 作 背 景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父子关系
写 作 背 景
吴晗:“《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名家评价
写 作 背 景
李广田:“《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名家评价
写 作 背 景
叶圣陶:“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名家评价
1、重点字音
差使(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迂腐( ) 栅栏( ) 琐屑( ) 游逛( )
基 础 积 累
sānɡ
yū
xiè
jí
fù
ɡuànɡ
zhà
suǒ xiè
chāi
1、重点字音
马褂(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拭泪( )
基 础 积 累
shì
ɡuà
sù sù
chóu chú
pán shān
zhù
tuí
2、多音字
基 础 积 累
( )奔丧
( )沮丧
( )期待
( )期年
sāng
jī
丧
期
sàng
qī
2、多音字
基 础 积 累
( )背影
( )背负
bèi
bēi
( )狼藉
( )慰藉
jiè
背
藉
jí
2、多音字
基 础 积 累
( )祸不单行
( )行业
( )肥胖
( )心宽体胖
xíng
pán
háng
pàng
行
胖
2、多音字
基 础 积 累
( )差使
( )差强人意
( )差评
( )参差不齐
( )妥帖
( )请帖
( )字帖
差
chāi
chā
chà
cī
tiē
帖
tiě
Tiè
3、词语释义
基 础 积 累
狼藉:
惨淡:
赋闲:
蹒跚:
乱七八糟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这里指失业在家。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词语释义
基 础 积 累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其中:
衰颓败落。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回家奔丧之后,在浦口车站父亲送“我”上火车,为“我”买橘子的故事。
2、文中一共出现几次“背影”?
第1次
开篇时的背影
第2次
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3次
离别时的背影
第4次
读信时的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线索
背影
形散 而 神聚
回忆性散文
3、全文可分成几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梳理文章层次。
开篇点题,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叙述“我”跟父亲回家奔丧的有关情节,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
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合 作 探 究
父爱子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
①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
②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
③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
④读父亲来信,在思念中又忆起背影。
2、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哪一个背影体现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背影的?
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2、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哪一个背影体现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背影的?
全身布衣,说明家中光景惨淡。
父亲年龄大,腿脚不灵便,“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样的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胖子,黑布小帽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
攀着、向上缩、微倾
2、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哪一个背影体现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背影的?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胖子,黑布小帽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
攀着、向上缩、微倾
先做铺垫,生成形象
继续铺垫,动态形象
细致刻画,形象定格
3、除了为“我”买橘子,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其实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父亲怕别人照顾不周,决定亲自送“我”。简洁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切关怀。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除了为“我”买橘子,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心的,是无微不至的。
自己穿棉袍却给儿子做紫毛大衣。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父亲对“我”的爱是含蓄而深沉的,并且是细微的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进去吧,里边没人。
子爱父
5、在回忆当中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我”那时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文坛崭露头角,正青春得志,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对父亲略有不满。
我那时真是聪明得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5、在回忆当中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对于琐碎的嘱咐和细致的关照不耐烦,而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我也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觉得他“迂”。
不理解,不耐烦
6、文中哪些细节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转变了?请具体分析。
文中四次写到“我”流泪:
(4)读信忆起父亲的背影──挂念的泪
(1)看到家境惨淡——悲伤的泪
(2)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感动的泪
(3)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情绪延续的泪
感动,挂念
6、文中哪些细节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转变了?请具体分析。
“我”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但因年轻气盛,心智还不够成熟,的父亲有种种不解和不满。
当“我”看到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醒悟过来父亲那些让“我”不耐烦、不理解的嘱咐,都是对“我”的爱的一种表现,因而十分感动。
从送别时“我”的角度来看
6、文中哪些细节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转变了?请具体分析。
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许多背景资料也佐证了父子之间曾有过相当尖锐的矛盾。
从现在的“我”的角度来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逐渐成熟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6、文中哪些细节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转变了?请具体分析。
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直到后来,作者才深深理解父爱。所以,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朱自清《儿女》
7、感悟“爱”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三毛《背影》
8、体会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背影”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又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这一视角新颖而独特,给人以想象空间,别开生面,含蓄隽永,引起人们感情的激荡,使人印象深刻。
语言赏析
1、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3、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课 堂 总 结
写 作 特 色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本文有许多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将人物更加深刻传神地塑造出来,例如父亲买橘爬月台地生动描写,几个细心的动作勾勒,让这个疼爱儿子的父亲背影如在眼前,令人难忘。
写 作 特 色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板 书 设 计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见“背影”
父
子
情
深
背 影
开门见山
形神交融
催人泪下
照应深化